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

作 者:

作者简介:
邵志豪,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邵志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活动,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坚持一个衔接前提:立德树人;抓住三个衔接要点: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衔接。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抓住重点,实现突破,实现两个教育阶段有效衔接。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08-0277-0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活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众所周知,中学和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度重视中学和大学两个教育阶段(或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形成人才培养的接续合力,对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意蕴

       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层次上体现为纵向关联、逐层递进的关系,二者的有效衔接,就是基于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整体规划,形成科学、连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学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两个阶段的目标一致,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人才培养,德育为先。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可见,“高考”不是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业率”也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当所有的教育参与主体都能够主动确立尊重人、培养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重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才会有坚实基础。换言之,如果目标不一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让步于“高考指挥棒”的坚强壁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与功利化的学习要求抗衡,势必与真正的大学精神擦肩而过,所谓二者的有效衔接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基于目前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必须着眼于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以及学科体系建设衔接三个内容,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及建构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基本支撑的学科体系,促进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问题审视

       第一,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倒置。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多的“吐槽”就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学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重复;中学已经背熟的一些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依旧重复讲授。虽然,某些内容的重复是必要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只是老调重弹地炒剩饭的问题,引起学生不满。关于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道“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简单重复不仅造成审美疲劳,影响教育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后果更为严重。关于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饱受诟病的还有内容的倒置现象,中学内容大学化,大学内容中学化。中学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学习哲学、经济学理论和基本原理,大学还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上的缺陷,破坏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序列性。此外,部分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空档期,主要体现在文理分科后,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课时减少,课堂听课率下降,特别是中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理科的学生高考不再考思想政治学科,到大学前思想政治课程全面中断,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了空白期。

       第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续存在一定程度断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中学阶段主要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教导处(或学生处)教师等,大学阶段主要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组,2005年后大学普遍设置了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相对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全面主动、事必躬亲、师生及时沟通,大学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则更多强调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造成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问题。放手让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全新的校园环境和班主任管理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使其困惑迷茫。可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使二者有效接续,是必要的。

       第三,两支学科建设队伍沟通渠道有限,衔接和协作不畅。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各自专注于本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缺乏交流共享的机制和平台,致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衔接。此外,我国大中学校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归省教育厅的思政处、高教处管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归各市县的教育局管理。管理上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缺乏明确的衔接意识,很难科学地把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