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

作 者:
刘辉 

作者简介:
刘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智慧校园的积极建设,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精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但数据获取、分析、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解决,亟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学习、接受和应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拓展数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数据决策的精度和信度、把握数据使用的维度和限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生命力。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5)09-0060-0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我国高校中日益汇聚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不再孤立、静止、片面地存在,而是呈现出关联性、流动性和完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其应用困境不断凸显,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努力破解数据应用中的难题,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一、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有利条件与基本表现

       大数据与人们的思想、行为紧密相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各高校快速无缝网络的建设优化了数字化学习和教学的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搜集提供了有力保障。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即时数据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学生的学籍注册、网络选课,还是教师的教学科研、组织管理都能产生海量数据。特别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师生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网络互动与沟通,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信息数据的交流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位置等各种信息已成为高校大数据中增长最快的来源。

       第二,高校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了数据搜集与分析的自动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大量即时有效的数据。一方面,高校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环境感知技术实时捕获类型不同、内容迥异的丰富数据,实现对校园环境的动态监测;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自动对比分析,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互联,能够实现智能识别、自动定位和监控管理。比如,高校里普遍使用的校园一卡通就实现了身份认证、学籍管理、生活消费、图书借阅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管理,是记录大学生行为数据的天然载体。

       第三,高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提高了数据整合和利用的效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汇聚共享与分析应用。随着数据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提升,数据提取和利用的成本降低,高校开始构建数据中心、大型数据库。2014年12月底,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社会科学数据平台,能够为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科研数据的存储、发布、交换、共享、在线分析等服务。[1]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到来,为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会有哪些表现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大数据作为观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显微镜,能够客观记录学生的信息、精准分析学生的特征、科学预测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个性化。

       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工具实时追踪、监测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学习的即时数据和关联数据,包括视频观看的时长与次数、话题讨论的关心度与参与度、随堂测验的准确率和通过率等,教育者能够发现教育对象思想轨迹的差异和学习模式的不同。基于此,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深刻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及其对教育信息的接受认同程度,从而全面真实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习环节的形式及顺序,并进一步为学生推荐量身定制的学习策略,包括相关的参考文献、网络课程及应用软件等。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单调乏味、枯燥无趣的数据转化成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图表形式,直观形象地向教育对象展示数据间的联系和规律,如标签云(Tag Cloud)和时间流(Time Flow)就可以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教育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助于教育对象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并进行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因此,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与定制化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根据统一标准制造“克隆人”的教育模式。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大学生日常理论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大学生人数众多、思想多元,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细致入微,很难做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和服务成效的精确评估。而大数据技术则能够为每个大学生勾勒出一副“数字剪影”,进而细分群体、归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由粗放走向精细,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职业规划、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精致服务。

       首先,利用大数据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教育者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事实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搜集与追踪,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及心理倾向,筛查出特殊学生和易感群体,并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心理抚慰,使其困扰的情感和矛盾的思想不断得到调适,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其次,利用大数据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促进大学生成才。一方面,教育者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设置“潜能导师”精心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规划,提高专业与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主动快捷地为其推送相关的知识技能、招聘岗位、就业形势等实用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精细化的咨询服务,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最后,依托大数据建立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奖助勤贷、图书借阅、校园支付、宿舍管理、就医挂号等多项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同时通过对海量相关数据的搜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全面洞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切实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