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荣鑫(1983-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郗戈(1981-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哲学门

内容提要:

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课题。在国内,该问题的凸显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并且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也生发出不同的理论研究路径,大致有:原理研究路径、哲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路径、文本研究路径和现实研究路径。此外,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呼唤主体性问题研究走向深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国际文化理论交流日益密切,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新阶段也不断涌现出来,这些都推动着主体性问题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课题。20世纪80年代,该问题在我国哲学界兴起,此后便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随着理论研讨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问题研究的不断展开,主体性问题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界的理论反思,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因而,对过去三十年来主体性问题研究状况作总体性回顾,并从中揭示出该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一、主体性研究的时代境遇与历史发生

       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产物。伴随自然科学的兴起,哲学思考的重点也开始从世界的本原问题转移到主体自身以及主体认识等问题上,催生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该问题在国内学界的凸显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发生在20世纪末中国学界的两场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大讨论。二者虽在社会前提以及内容上存有不同,但在理论特质上却是同一的,即旨在强调主体、实践的主体性条件以及主体的生存状态对于理论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初期的探索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历史问题是真理标准问题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产生的社会前提。随着讨论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兴趣日趋凸显。同时,西方以及苏东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普遍关注也是促成国内学界探讨主体生存问题的重要背景。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对于人的生存、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波兰哲学家沙夫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危机的反思与批判以及苏联理论界在早前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问题的讨论等都是促动国内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因。在国内,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第二版于1979年的公开出版也构成了进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重要契机:该文本的出版发行极大地改变了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传统看法,一个全新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被重新发现。

       其实,早在国内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开始之前,学界就已经开始了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泽厚对于康德哲学的述评以及对于“美”的问题的探讨。与以往不同,李泽厚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依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正因此,《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通篇都高扬人的主体性,并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于该书,黄枬森先生强调指出用实践的观点来剖析康德哲学是该书最让人印象深刻之处。①另外,朱光潜先生在重译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将原译为“主观”一词译为“主体”,并强调指出“不懂得这种实践观点,就不会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重要性”,而真正的实践观点并非费尔巴哈狭隘地认为局限于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活动,而是“真正的人的活动”,是“人在其中既改造自然也改造他自己的那种生产劳动,即‘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②朱光潜与李泽厚两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而对实践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构成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理论前提,推动了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逐步展开与深化。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首先集中于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等理论问题上,但学术界并没有局限于具体问题的层面,而是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反思与创新,直接追问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人道主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异化等问题之间的关系等根基性理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提供了主要的理论资源与文本支持。此次大讨论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终止,但是“人性问题”本身却被提升为“主体性问题”并在学界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中许多与主体生存、主体的认识与实践相关的问题诸如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以及人学问题相继成为理论热点。首先,随着哲学认识论领域研究的逐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认识论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新的认识方法诸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即“老三论”)和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即“新三论”)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内涵。其次,随着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发展,价值论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潘晓讨论”集中于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讨论,从而开启对于主体价值的反思。价值论问题研究开始是从主体的认识问题中衍发出来的,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价值研究已经拓展到包括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类型、人的价值、价值真理、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体系、价值与人的历史的关系等领域,使得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再次,实践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过程中日益凸显。学界普遍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已经开始从原有的认识论范畴转化为存在论范畴,并进而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引发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进一步思考。最后,作为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人学理论研究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学问题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一些与人自身相关的问题诸如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问题成为理论热点,同时一些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诸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权利、人的能力素质、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需要等关切人自身的理论问题亟需成立专门的人学理论研究。可见,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主体性问题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