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8~0005~07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和政治学的概念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其内涵随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逐渐发生某种转化,即由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转向政治学的阶级性问题,其过渡环节为青年黑格尔派对真理问题的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物的矛盾日益突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西方社会完成工业革命以后,期间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传统斗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协商和协调代替了阶级对立和暴力革命,意识态问题逐渐弱化。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未弱化,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文化图像化趋势使得这种斗争更加诡异和隐秘。西方部分学者配合这一趋势,大肆鼓吹“意识形态的终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麻痹了人们的思想,消减了第三世界人民的斗志。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和民族性问题。 一、从政治意识形态到技术意识形态演进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技术化”,其社会根源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完成了工业革命且向信息社会转变,其间所引起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变化致使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呈现出的紧张态势逐渐弱化。物化和商业化了的社会重新调整了社会的人际关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相应地发生了转型,技术意识形态已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法国启蒙理性哲学家特拉西于1796年首先提出来的。作为一个深受启蒙精神影响的彻底的感觉主义者,特拉西反对宗教和神学所言的“天赋观念”,其意识形态概念高扬了自启蒙时期以来的人性、自由、平等的理念,但是由于该学说本身的实质并不在于“社会”批判,而主要在于意识(探讨心灵对知识的认识)批判,因此不是一个全面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黑格尔从对感觉主义经验论批判的角度否定了意识形态观念学的确定性,开始在社会历史的维度以主客统一的标准展开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述。 黑格尔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否定性的阐述,认为这种建基于彻底感觉主义之上的观念之学,只不过是一些经验事实的堆积,真理必须从理性的反思和思想中获得,把意识形态从哲学认识论转变到社会理论,对历史上诸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展开批判。黑格尔视意识形态为蒙蔽真理的面纱,认为它们都是精神的抽象物,是精神上升为真理之前经过分析区别后必须扬弃的孤立环节。青年黑格尔派坚持只有哲学才可认识真理的观点,主张用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引出革命和无神论的结论,对宗教神学展开批判。整个青年黑格尔批判运动始终把哲学当作据点,他们都没找到从抽象范畴的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路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则建立在资本主义现实物质关系基础之上,从黑格尔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始对现实展开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特拉西的理性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对青年黑格尔派及费尔巴哈的不彻底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特拉西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都是从观念即意识形态本身出发去解释历史,而不是从历史及人们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解释观念及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独立性,在其历史发展中总是夹杂着其他的政治因素与文化元素,诸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布·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由于抽空了社会实践因素及现实的政治与文化元素,最终成为幼稚的空想和虚假的观念体系,他们在物质现实和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悖,不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及人的现实生活出发,而是首先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去解释现实,更甚者用观念去替代现实。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真正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行使社会统治权的理论体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眼中,意识形态既不同于特拉西把意识形态称为观念学的肯定性理解,也不同于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逻辑演化而形成的否定理解,他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历史的、唯物的,因而也是现实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卢卡奇开始从总体性维度来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致使抽象的人道主义弥漫着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面临危机。阿尔都塞正是从这样的理论语境出发去思考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他在《保卫马克思》等一系列著作中把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化是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一种“狂热”的结果,它威胁着对实证事物的理解。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不恰当地泛化,且过分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无疑是对意识形态的简单化理解。他通过对主体真实性的否定,最终背离了自己“保卫马克思”的初衷。卢卡奇的总体性批判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对阶级意识和意识革命的强调是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即:“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现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化意识”。[1](P1)在卢卡奇看来,意识形态是人类物质再生产和自我再生产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发生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物化结构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运动的世界),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人、物、意识形态在此都被物化,物化造成的种种虚伪的意识形态不能对社会历史有总体性的认识。同时,卢卡奇使意识形态问题从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转变为阶级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问题,赋予了这一问题更多的实践性。他以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为核心,并且结合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乃至日常文化生活,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批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