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政治的及历史观的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不仅从政治的维度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编造虚假的观点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做法,而且还从历史观的维度深刻地阐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与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具体联系。历史观维度上的意识形态理论所揭示的,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而不是其现实功能。它不仅不能被消解在政治维度之中,而且还是后者的方法论指导。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对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拜物教批判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尽管在学界不断地得到研究,但对它的争议也未曾停止过。因此,完整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解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利于我们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实面貌,从而深化对它的研究。

       很多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学者都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上,并强调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所阐发的统治阶级通过编造虚假的观念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观点。譬如,法国著名学者巴里巴尔指出:“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勾勒出的是权力构建的理论,而从拜物教的定义上说,《资本论》描述的却是约束机制。这两个问题固然不可能完全互不相干,但它们使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社会过程,要求我们对自由化进行不同的思考。”(巴里巴尔,第111页)澳大利亚学者安德鲁。文森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马克思的研究中,‘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实践上的无能,而且是虚幻和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看法将‘意识形态’与社会领域的劳动分工、被称为阶级的集团和一定阶级的统治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了。这一扩展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关于其虚幻性的一面,早已隐含在拿破仑对这一术语的贬抑性使用中,但在马克思以前,这一点并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文森特,第5页)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学者都看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实还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另一种阐述,即作为上层建筑要素而存在的意识形态,它是由现实的生产和交往关系所决定的。这似乎和统治阶级对虚假意识形态的编造没有太多关系了。譬如,巴里巴尔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充满假象。它打乱了文章的正常顺序,将论战部分降级为次要部分,主张从以劳动的分工史为线索的基因进化谈起。这样看起来似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由上层建筑派生而来(上层建筑这个说法至少已经使用过一次),而上层建筑又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即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巴里巴尔,第66页)只是因为跟他头脑中从政治的角度所想象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巴里巴尔就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的从历史观的角度阐述意识形态的观点,斥责为一种杂乱无章,这倒是蛮有意思的。同样,文森特也无法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在谈到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与阶级统治的权力建构之间的关系后,他说:“自相矛盾的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意识形态’一词仍然包含着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可以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而人类也将向着某种形式的理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启蒙前进。”(文森特,第5~6页)一种原本以为只是为了统治而建立起来的虚假的观念,现在却具有了理性的科学的特征,这在文森特看来就是自相矛盾之处了。

       再进一步,更有意思的是,上述这种“杂乱无章”或“自相矛盾”并没有使这些学者更加深入地解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内容,而是径直走向了对前一种解释的肯定,即对作为统治阶级之欺骗工具的意识形态的肯定。也就是说,作为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种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添乱或增加矛盾的东西,因此,必须加以放弃。仔细地阅读巴里巴尔和文森特的文本,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这种解读思路。显然,这跟他们所持有的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著作的思路是相吻合的。这种作法尽管使他们能够较为简单地处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很轻松地把它与马克思后期的拜物教概念进行对比性的研究,但由此而缺失的,却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层内涵的准确解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不只是为了从政治的角度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而是为了从历史观和政治的双重角度对它进行批判。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避免像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那样把批判的事业引向歧路。马克思想阐明的是:“‘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第19页)这就是他为什么要从历史观的角度来阐发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因。在他看来,所有的观念和思想都是由人们自己生产出来的,而这里的人们,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是现实的、从事物质活动的人们,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受到既定的生产力及交往形式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同上,第16~17页)马克思在此实际上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所有的观念都是由人们对其现实关系和活动的有意识的表现的结果,这种表现当然有现实的表现和虚幻的表现的区分,但即使是虚幻的表现,也不是由人们在思想中纯粹杜撰出来的,在本质上是由他们所处于其中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同上,第16页注①)这不是为他们得出虚幻的观念进行辩护,而是对一种历史事实的指认。在历史观的维度上,他们把自己蒙在鼓里,却以为自己并没有被蒙骗。而真正“蒙”他们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也就是说,社会形态的整体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内在矛盾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地展现出来。因此,他们尽管看到了可以看到的一切,但仍然被“蒙”。现实的历史过程在“蒙”他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