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互动 ——从两岸三地看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身份认同与历史书写 周博 (《美术研究》,2015.2.84~102) 平日我们所看到的两岸三地的平面设计作品,无论是否与消费有关,都或多或多少的会牵扯到文化认同和身份政治问题。香港的平面设计图像中可以看到港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由社会制度的坚持。台湾的设计中,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甚于对中华文化母体的认同,他们对于日本文化的好感以及那种因为历史的巨变而带来的孤立与游移的漂泊感,都是确实存在的。然而如何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些平面设计的图像或图形语言中所出现的文化表征,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文章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身份认同和历史书写问题对两岸三地的平面设计中所显现出的问题展开研究,试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理解这些平面设计的图像或图形语言中所呈现的文化表征,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探讨,寻求一种更广泛、合理的描述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历史叙事框架的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历史书写,牵扯两岸三地的身份认同问题,而认同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经验和书写的差异。这些对以大陆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构成了挑战,如何跨越文化传统的断裂以及空间和地域政治上的割裂所构成的巨大障碍是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历史书写所面临的大问题。 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法]罗思德 (《复旦学报》,2015.4.26~30) 一直以来,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一般都将作品真伪的鉴定与绘画风格作为着力点,然而对于绘画的主题以及图画内容的诠释重视得却不够。文学是文人文化的精髓,而绘画也属于文人文化范畴,对于文人的绘画作品,题材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这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意义,所以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点是极为必要的。文章以三幅叙述性画作为例,分析绘画与文章之间的三种关系:一是从北京故宫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洛神图》论证研究图像必须首先细阅原文,才能解释画家为何用了某个图案,并由此说明文图关系之密切。二是间接的文图关系:从《桃源图》(各地所藏多件)论证有几个常见图案在某个环境里所涵带的有特别的文学含义,因为《桃花源记》经过几种诠注以及有多种版本。三是最复杂的文图关系:从美国堪萨斯博物馆藏《后赤壁赋图》论证有时画家通过强调一个图案,来解释原文本身蕴含的意义,图案表示文字多层的含义。由此来说明画题相当重要,而且绘画能够变成一种文学诠注,表达当时文人的观念。 聚居空间环境演变下乡土记忆的珍存和继承 陈学文 秦川 (《天津大学学报》,2015.4.338~342) 聚居空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共同场所,其从空间形态上体现了对本土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转变和有效利用,并形成独特地域空间环境下的聚居文明。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生活场所的乡土记忆。它是人类聚居空间环境更迭下衍生出的共同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是维系地域认同感的本质根源。但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却引发了诸如城市原始机理破坏、快餐式建筑增多、文脉阻断及文化流失等现实问题。 小型人口聚居空间是人们生产生活最常见的直接发生地,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记忆场所,该聚居形态的多样性使其作为城市形态格局的细胞基质更具有改造的灵活性。所以做好这类场所的文脉网络整合和乡土记忆的继承尤为重要。 “社区营造”是指生活在同一领域内的居民,在共同面对和处理聚居空间内的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的社会网络关系。它是基于本土地域环境条件,营建聚居空间环境的场所感和历史归属感,从而维系人类共同生活空间的精神文化纽带。结合此种方式,文章以日本古川町为典型案列,通过对乡土记忆进行记忆组织、记忆轴线和记忆营建的分析等方法,旨在为我国小型人口聚居空间乡土记忆流失的现状探索借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