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对当代设计开拓新的空间的启示 对印度、日本和其他东方国家的美学,我读过一些书,但缺乏研究,所以对东方美学,我不能谈什么。我只能谈中国美学。中国美学能否代表东方美学,也不太好说。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美学和东方各国的美学,一直在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所以谈中国美学,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代表东方美学。 中国美学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中国古人的形而上的智慧和特殊的美感追求。我在很多场合谈到过。但如果从开启当代设计新的空间的角度看,我想中国美学的以下一些特点似乎更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中国美学强调心灵的呈现,强调艺术表现人的人格性情、生命内核、生命情调、心灵姿势、心灵节奏。宗白华先生一再说,中国画境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① 第二、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抽象形式、节奏、律动。宗先生说:“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②他一再强调艺术“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势和生命的律动”。③他说,“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形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有了艺术,人就“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④宗先生又说,“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画家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逸气”(倪瓒),宗先生解释“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所以中国画法不重视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⑤物体形象飞动摇曳,“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⑥宗先生说这是商周青铜器“花纹的交响曲”,这种交响曲直接表达生命的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⑦ 第三、中国美学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中国古人常常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这种追求,往往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弥漫的“氛围”。中国人喜欢喝茶,是在茶香中营造一种诗意的生活氛围,中国人喜欢喝酒,是在酒香中营造一种诗意的生活氛围。弹琴、熏香、赏月、赏花、北京人的鸽哨,都是营造诗意的生活氛围。近几年国内外的美学界一个热门话题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传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精神性内涵,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与此相联系,中国美学不仅重视视觉的审美和听觉的审美,而且也重视嗅觉的审美、味觉的审美、肤觉的审美,特别是嗅觉的审美,即香的审美。美学史上有一些学者认为美感只限于耳、目这两种感官,而鼻、舌、皮肤等感官则不能产生美感。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从中国古代看到,中国人很重视嗅觉、味觉的美感,而且围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引发生理性的快感,另一方面也引发精神性的愉悦,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的交会生发。这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一个特点。明代艺术家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⑧“身与事接”是人生经历、人生过程,是生活世界,是生命体验。这种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环境氛围,一种诗意氛围,这就是“境”的生成。同时,“境与身接而情生”,也就是美感的生成。“境”的生成,一要“事”,二要“身”,即亲身经历事件、事变,也就是王夫之一再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中国人注重在生活中营造诗意的环境氛围,也就是由“事”生“境”。我们注意到祝允明一再突出“身”这个概念,王夫之也强调“身”,而不简单地强调某一个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身之所历,是整体的人生经历、完整的人生体验,是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的交会。 第四、中国美学重视艺术对社会的功能,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所以,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提倡一种高雅精致的品位,这种品味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教养形成的。这种品位,我们从唐诗、宋词、《牡丹亭》、《红楼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在中国美学看来,审美活动、文化教养应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拓宽人的胸襟,涵养人的气象,培养纯正、高雅、精致的品位,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我们已进入21世纪。在21世纪,我们迎来了新的时代,对这个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说法,如文化的时代(创意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大审美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的时代)等等。这些不同的说法,都有相通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看,前面说的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所包含的形而上的智慧和特殊的美感追求,对我们在新的时代开启设计的新的空间,会不会有启发呢?例如: 我们的设计是否可以走向更加心灵化,更直接、更有深度地呈现人的生命情调、生命内核、人格性情? 我们的设计是否可以走向更加形式化,走向更加抽象的形体结构和音乐节律,以表现自由超脱的心灵节奏? 我们的设计,是否可以更加多方面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融入高科技的手段的同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弥漫的“氛围”,引发多种感觉、感官的美感的交会兴发,“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使人们在其中获得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体验,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 我们的设计,是否可以在我们营造的环境氛围中,引导人们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人们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培养高雅、纯正、精致的审美品位,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注释: ①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1、167页。 ②同注①,第148页。 ③同注①,第149页。 ④同注①,第149页。 ⑤同注①,第149页。 ⑥同注①,第150页。 ⑦同注①,第151页。 ⑧(明)祝允明:《枝山文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