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书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接上期)

       四、唐代的执笔

       公元六一八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九○四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九○七年又篡政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声誉远播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有往来。由隋及唐,人物绘画步入繁荣昌盛阶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代所敬仰与取法。唐代绘画中存有执笔图像的,名家名作有之,民间画作有之,边缘地区遗画中亦有之。这些执笔图像逐渐被发掘与发现,据此可以对盛唐时代,也即张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等赫赫有名的大书家们竞相斗艳时代的执笔实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从唐代美术作品中所发现的执笔图像分析,该时期执笔方法与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且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另外还存有握管法、摄顶法等执笔方式。须加说明的是,这些图像几乎都是书法(文字书写)类的执笔图像,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唐代名家名作中绘有执笔图式的,有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图中执笔者以大拇指与食指执持笔管,其余三指与食指相挨,执笔方法为典型的二指单钩法。然从大拇指之外的四指并列相挨而言,也可说是五指并用的单钩法。吴道子为唐朝著名画家,因其能“穷丹青之妙”而被后世尊称为“画圣”。他的人物绘画笔迹飘举磊落,素有“吴带当风”之美誉。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虽不一定是真本,然执笔图像之可靠应无问题。且其作为中唐时期一代“画圣”,其画作中所表现的执笔方式,必然是当时上流社会认可与流行的执笔方法。所以,此执笔图像所呈现的执笔方法,可以作为唐代执笔的典型来看待。唐代另一幅有执笔图像的人物画名迹,是宋徽宗题为韩滉所绘的《文苑图》。该画表现四位文友在松下雅集之场景,其中一人左手执卷,右手握笔作思考欲书之状。细细分析其执笔方法,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皆有可能。如为三指双钩法,即与南北朝执笔图像内中指根部抵笔一类相近似。

       民间画家作品中有执笔图式的,如具名张准兴所绘《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图中的执笔动作为大拇指与食指执持笔管,其余三指与食指完全分开呈弯曲状,似可判为二指单钩法。敦煌遗画《禹受洛书传说图》中的执笔,亦为大拇指与食指执持笔管,然中指是否在下方抵管则难以确定。但从大拇指与食指执持方法体会,中指不会抵附笔杆,故亦可判为二指单钩之法。另外,沙孟海先生《中国书法史图录》中所刊《安西唐代壁画摹本》中的执笔,以及《唐画残纸》中的执笔,细加分析与推敲,皆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唐代执笔图像除单钩法之外,在敦煌遗画中,尚存相类于汉代的握管(拳)式的执笔方法,还有摄顶式的执笔。此如新疆焉耆明屋遗址出土的名为《密院修业僧图》的四幅组画中,出现执笔图像有十个左右,单钩执笔、握管式执笔、摄顶式执笔并存,或可见该地区执笔无有定法的一面。新疆吐鲁番地区所出土的《摩尼教经书执笔图》,图中摩尼教徒们的执笔方法表现有些粗略,握拳法的可能颇大。奇怪的是其中有二人双手执笔。根据西方早期执笔图像中常见一手拿笔、一手拿刮剔书写错误的书刀之例,推断另一只手中所拿为书刀之可能性颇大。

      

      

       唐代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一样精彩纷呈,许多大家在留下名迹的同时也留下了名篇或名论。唐代的书论中首次论及执笔的具体方法,其核心人物非韩方明莫属。他不但留下了有关执笔的观点,也侧重介绍了执笔的两种方法。另外,他的日本“留学生”空海学成归国之后,又有同中有异的执笔论点传世,甚至还有执笔图像流传至今。这师徒俩的执笔理论,对于中日两国的执笔现象,似乎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值得特别关注。

       韩方明,唐德宗贞元(七八五—八○五)年间书法理论家,自言受法于东海徐公、清河崔公邈,生平事迹无考,书迹也未见流传于世。林蕴在《拨镫序》中引卢肇言“吾昔受教于韩吏部”,韩吏部未知是否即韩方明。如实,即可知其官至吏部。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言: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徐公曰:“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韩方明所言“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间“双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钩笔,而“五指共执”则很难辨明其所指。“五指共执”既可以理解成同时代人卢携在《临池诀》中所说的“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照此而言,名指与小指只是微微帮衬中指者,而非后人所理解的小指帮助名指在内侧拒笔。笔者相信卢携之说才是韩方明“五指共执”的真切注解。

       韩方明所言“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即是说当时普遍流行的是单苞式的执笔方法。现从唐代遗存的绘画作品中的执笔图像可知,尽管韩方明认为单苞法“力不足而无神气”,提倡“妙无所加”的“双苞”法,然而其时的主流执笔法还是单苞法。其后转述徐公执笔的要点有“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这里只提到用大指、头指与中指执笔,未及其他二指,且头指齐于中指,应该是三指双苞之法,亦即韩方明所谓“妙无所加”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