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雾霾情感的可视化分析

——以微博用户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卓敏,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建平,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雾霾已经成为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环境风险事件。本研究聚焦微博青年用户,以情感分析为研究方法,可视化为呈现结果,探讨当代青年对雾霾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雾霾情感可分为3级、2个大类、7个亚类、15个小类;“惧”、“哀”是主要的二级情感;雾霾态度随空气质量状况而变化,且受热点事件的影响。对雾霾情感的研究可以为雾霾事件情绪预警、情绪监控提供支持;也可以为雾霾情绪机制下,通过雾霾情感激发当代青年的环保行为、增强环境风险事件应对能力提供情感分析的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雾霾情绪管理与疏导的相关建议。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情感已成为多学科议题(Clay-Warner & Robinson,2008;Waldron,2011)。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利用情感信息预测重大事件发生、通过处理网络情感信息预测情感趋势等一系列揭示情绪氛围与社会系统涨落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成为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热点(成伯清,2013)。近年来,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危害程度不断加重的雾霾更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俨然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民生发展的负性环境风险事件(马跃修,2014;邓滢、汪明,2014)。关注情感是研究负性风险事件的重要视角,人们对雾霾的情感存在多元化的倾向,既包括因其造成健康、财产等危害而恐惧、悲伤,对阴沉雾霾天气的厌恶等负性情感;也有渴望、期盼雾霾消除等正性情感。尤其是与其相关的热点事件同时发生时,情感爆发的烈度和规模程度更为明显(Thelwall et al.,2011 )。

       但是,大众雾霾情感类型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其强度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等至今还没有被涉及。纵观国内已有有关雾霾的研究,我们发现,其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雾霾形成机理、预防治理及相关宏观微观政策指导等方面(魏成光,2014)。但对于雾霾情感的研究却不多见。有研究表明,在事件期间,与其相关的热点事件同时发生时,情感爆发的烈度和规模程度会更为明显(Mike et al.,2011)。2015年2月底,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仅一天,网络点击近亿,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刷屏”效应,成为特定时段有关雾霾的热点事件。虽该调查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它影响了人们雾霾情感的倾向性。此热点事件后,大众雾霾情感倾向重新定位,发生着微妙变化。本研究也选取此热点事件作为雾霾事件影响因素之一,旨在探究热点事件前、中、后雾霾情感变化的趋势,并通过其影响机制,对雾霾情绪管理和疏导提出针对性建议。

       基于雾霾情感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选取网络新媒体——微博作为情感研究的信息来源。随着Web2.0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网民发表个人观点、进行情绪宣泄、浏览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因而海量微博评论信息就为事件的情感挖掘提供数据来源。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中10-39岁人群占78.10%。①因此,在此背景下,微博青年作为雾霾事件情感分析的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针对性与时代特色。

       微博情感研究方法主要以情感分析为主。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也称观点挖掘(opinionmining),是指分析说话者在传递信息时所隐含的有价值的情绪状态,对说话者的意见、态度进行判断与评估(Pang & Lee,2008)。情感分析在微博上的应用涉及企业营销、突发事件信息预测与网络舆情监控等方面(周胜臣等,2013),研究领域也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文坤梅等,2012)。微博中文情感分析虽起步较晚,但在国内已较为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蒋盛益等,2012),其中对特定主题情感分析的研究是未来情感分析的重要方向之一(周胜臣等,2013),而雾霾主题情感分析恰契合此方向。

       二、研究意义

       针对当代青年雾霾态度的情感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

       (一)为雾霾情绪监控和预警提供情感类型的支持

       严重大气污染与不利的自然天气条件的“恶性循环”导致雾霾天气持续出现,漫天雾霾刺激各种感官(如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极易引起不同水平的情绪唤醒(申彦丽,2013),尤其是负性情绪体验。而负性情绪往往又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如恐慌、厌恶会影响人际判断(柳恒超等,2010)等。再者,负性事件容易激发群体情绪,通过网络渠道扩散,极易引发网络社会情绪危机(刘志明、刘鲁,2013)。因此,了解当前当代青年雾霾情感倾向及其趋势变化,对于疏导负性情绪、监控和实时预警群体情绪都具有较好促进作用。

       (二)利用雾霾情感状态激发环境保护行为

       就雾霾而言,人人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因此雾霾防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环境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证明情绪作为中介变量能够激发人们环保觉醒意识和环保行为(Onwezen et al.,2013;Passafro et al.,2014;Mazzocchi & Montini,2001)。罗杰斯(Rogers,1975)曾提出“保护激活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指出在一系列与风险、威胁有关的事件后,人们普遍会激发保护决策行为(Rogers,1975)。哈思(Harth)及其同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内疚、愤怒和自豪情感会产生不同的环保行为意愿(Harth & Kessler,2013)。因而,通过分析雾霾事件的情感类型,合理利用不同情绪的激发作用,可以鼓励和促进民众自发参与抗霾,激发保护环境的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