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青年:“Y世代”在中国语境中的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龙耘,王蕾,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3 龙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涵化理论、媒介伦理等;王蕾,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新媒体与青年、网络公民参与、互联网政治等。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的“Y世代”为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成长于当代的青年群体,全球性、数字化、务实派应该是他们的身份标识。虽然他们身上有迥异于西方Y世代群体的本土特征,但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处在同一“地球村”中的年轻族群有了沟通对话和身份角色同步建构的可能。“Y世代”中国当代青年的努力进步和积极作为将会为Y世代群体添加更多的活力与光芒。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Y世代(Generation Y),最早出现在1993年8月一本名为广告时代(AD Age)的期刊的社论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快速转型阶段,人们会发现不同的代际特征和特点。关于Y世代年龄范围至今在西方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精准的界定,学者大多基于自身的研究取向和需求圈定研究对象。在我国,Y世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语汇,许多理论学者通常会倾向于以社会发展阶段或每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进行代际区隔和划分。如有学者用红卫兵、现代实践者(the Modern Realists)、全球物质主义者(Global Materialists)分别对应“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经济改革时期(1978-1991)和全球化时代(1992- )三大重要的社会进程区段①。还有学者将Y世代青年等同于“80后”群体[1],还有学者宽泛地将出生于1978-2000年间、成长于当代的青年都归为Y世代[2]。“Y世代”是源于西方的学术语汇,它的定义和特征是怎样的?该词是否适用于中国情境?对于Y世代的具体年龄段可以怎样来进行确定?本文基于文献的梳理,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和说明。

       一、“Y世代”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社会学者大多倾向于把美国人口划分为在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X世代(Generation X),以及Y世代(Generation Y)或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Y世代通常指出生于1980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长于当代的青年群体[3]。这种人口划分大致基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基于人口群体因素的影响,即出生在相同时间段的人们所经历的诸如青年时期、婚姻、子女生养、教育等方面的生活轨迹和社会仪式是大体相同的;二是基于历史进程因素的影响,即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变动的政治局面以及主流文化趋向等方面会对相应历史阶段中的人口特征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但是,西方对于每个代际年龄起始阶段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的说法,每个代际的年龄差距从5年到20年的间隔各不相同;还有就是“代际”(generation)和“群体”(cohort)这两个术语经常替换使用,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定义模糊和概念混淆。学者乔治·马克指出“代际”和“群体”的语汇差异,他认为“代际”应该使用20年区分间隔为宜,它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线,“代际”通常在时间段上要大于“群体”;“群体”(cohort)一词源于拉丁语,文学上意味着以10年为时间跨度的年龄分隔。一个“群体”展现着某个生命周期的某种区别于其他生命阶段的特征,这种特征内涵包括平均寿命、种族构成、特定年龄出生率、世界观以及自我观念等[4]。“早期婴儿潮”(Early-boomers born from 1946-1955)和“晚期婴儿潮”(Late-boomers born from 1956-1965),两个时间段的人群在生活特性上等很多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们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但都可以归为同一个代际“婴儿潮一代”。

       Y世代人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充斥着电子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常被学界赋予“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网络族群”(net generation)、技术能者(tech-savvy)等称谓。普林斯基(Marc Prensky)用“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分别指代成长于网络社会能娴熟使用媒介技术的一代和在生命历程后期为了适应环境需要才学习数字技术的人群,这也可理解为Y世代和祖父辈之间的区分间隔。Y世代为主的青年的生活环境确实比前几代人具有更多的信息技术特征,故有些学者为他们冠上了更为具象性的称谓,如“M世代”(Generation M),“M”指代“Media”(媒体);“V世代”(Generation V),“V”指代“Virtual”(虚拟);“C世代”(Generation C),“C”意指“Connected,creative and click”(连接、创造、点击的特性)[5]。据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步入成年的千禧代”(Millennials in Adulthood)[6]报告显示,81%的千禧代人群拥有Facebook,而他们在脸书上的朋友均数大概有250人,该数字远远高过前几代人;另外,55%的千禧代在社交媒体网站上传了“自拍照”(Selfie)。

       西方情境下Y世代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他们比前几代人更愿意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将自己命名为自由主义者,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的政治取向与前几代人相比更为自由化。据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千禧代青年更加支持民主党派;宗教信仰比例呈下降趋势,仅58%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他们绝对相信上帝的存在,比前几代的信仰比例下降了大约15个百分点。其次,Y世代生活方式更加自由,生活形式更为多样化,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虽然该群体可以说是首批享受到现代化生产福利的人群,但受到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也经受着个人收入和政府福利的锐减、失业、贷款、学业压力等重重考验。虽然Y世代青年时时在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角逐,随时还得应对市场经济起伏不定的困扰以及全球化环境下外来劳工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但他们却是对自身经济前景最为乐观的一群,据皮尤报告显示,持有这种乐观态度的Y世代多达53%以上,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消费能力远远大于前几代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