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总爱在家中给自己的抽屉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这往往只是孩子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宣告他(她)已经长成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再也不象童年时期那样随时随地都愿对父母敞开心扉,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她)已经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的自由王国,孩子常常会用一些细小的举动为其勾划出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但是,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的方式来塑造人格。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很多父母认为,青少年年龄小,幼稚无知,没有隐私可言,即便是有隐私也谈不上权利。另外现在的孩子很少与父母沟通,很多孩子喜欢以“没看见我正做作业吗”、“别理我,烦着呢”等理由来拒绝与父母进行沟通;不上学的时间,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电脑前或者外出玩,父母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很不容易。而现代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的,孩子的社会经验又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这不免让父母为之担心:孩子是不是交上了不良的朋友?孩子会不会学坏?孩子有没有网恋等等。多种原因导致父母未经子女同意就翻看日记和书信、偷听孩子的电话几乎成了天经地义之事。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要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总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无孔不入地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如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中学时期便开始早恋等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的言行,及时掌握这些属于孩子“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便于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逐步形成,孩子的“保密性”需求越来越强,如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与谈话的内容等,孩子往往都不愿主动向父母披露。但家长却不能采取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间谍”手段来了解孩子,而应转换一下角色,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融洽相处,在充分新生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地进行对话情感交流,让孩子敞开心扉,主动地把隐私告知自己。此外,一定的隐私意识还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实际上就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过程,有了隐私是孩子长大的一个标志,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懂得尊重别人。 其三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尽管自主意识增强了,但正确的人生观却尚未最终形成,由于是非观念不强、自控的能力都有比较差,孩子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时,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度,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检查、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内心隐私的正确程度,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然,不偷看孩子的隐私不等于对孩子放任自流,必要的监管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撑点。如果你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已经隐约发现问题了,可以找适当的时机,将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告诉给孩子,说明自己的感受,向孩子寻求帮助。中学生一般都能体谅父母的心情,明白道理之后,他们会将内心的困惑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