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稳定时期的魏玛共和国经济略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从阳,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Email:ccycwy@163.com,湖北 咸宁 437100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出现了经济复兴:工业生产指数、农产品产值、对外贸易额等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显著提升;但该时期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甚至出现局部危机: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开拓困难、失业严重、银行业虚弱、公共财政拮据、国际收支恶化、农业慢性危机、严重依赖外资等,总的来看经济复兴具有不持久、不普遍、不平衡、相对性的特点。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经济表现的两面性是内外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德国战败、超通货膨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有关,又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时段趋势、两次大战间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农业慢性危机的影响。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5.012

      长期以来,学界对魏玛共和国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状况多持正面评价,安吉尔称之为“整个世界经济史中最为奇观”的复兴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克努特·博尔夏特(Kunt Borchardt)、卡尔-路德维希·霍尔特弗莱里希(Carl-Ludwig Holtfrerich)、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等对魏玛共和国相对稳定时期经济表现均提出批评:博尔夏特断言工人工资过高,抑制了投资,构成了相对稳定时期共和国“病态经济”的重要表现;霍尔特弗莱里希指出高利率制约资本形成,是大危机前德国经济的症结。不少学者表示:大危机前德国经济已相当不稳,甚至出现了“危机前的危机”②。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拟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相对稳定时期的经济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危机、特别是1923年的超通货膨胀给德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相对稳定时期,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经济迅速走向复兴。这些因素包括: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赔偿问题的暂时解决、货币改革的成功、大规模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科技的进步、合理化浪潮、工业的集中和改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经济的干预等等。

      总体上看,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指数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计,1924-1929年的比值分别为70.4、81.6、82.7、103.1、102.0、102.0③。另以1913年工业生产、消费货物、资本货物指数均为100计,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消费货物为118,资本货物为98;1928年相应的数值为102、105、101④。到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

      

      主要工业品产量恢复程度相差较大。如表1所示,由于领土割让和矿产资源的损失,钢、铁矿石、生铁、硬煤、原油等产量均未达到战前水平,1929年的钢、铁矿石、生铁、硬煤、原油产量仅分别达到1913年产量的87.4%、22.3%、68.6%、86.0%、85.0%。另一方面,褐煤、焦炭、发电量、汽车等产量达到和超过了一战前的最高水平。以褐煤为例,1913年褐煤产量为8723.3万吨,到1929年已达到1.74456亿吨。1913年铝和人工合成纤维产量分别为0.8千吨、2.1千吨,1929年则分别跃升到33千吨和28.1千吨⑥。如以1913年卡车工业的指数为100,至1929年该指数已上升到1010⑦。德国化学、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再度赢得了领导地位。重新建立起来的、现代化的德国远洋船队到1930年已经达到战前吨位的80%,仅次于英国、美国和挪威,居世界第4位⑧。“德国制造”再次成为人们熟悉的标记。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提高,1925-1928年由54.5%增加到58.5%⑨。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曾达到16%,1920年跌落到9%,到1930年已跃居第二位,占11%⑩。

      相对稳定时期(除1924、1926年外)德国谷物与蔬菜、肉类、牛奶、鸡蛋等农产品的总产值超过了一战前水平,1913年按时价计算的净农产品产值为117.40亿马克,1928年则为145.23亿马克(见表2)。农产品中尤以肉类、牛奶、鸡蛋等的产值增幅较大,1913年肉类产值为45.93亿马克,到1929年已达到61.93亿马克。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加重。按国民产值的部门比重计算,1910-1913年农业(包括林业和渔业)占23%,制造业、采掘业和建筑业(包括公用事业)占44%,交通和通讯占6%,商业(不包括金融和其他服务业)占9%;到1925/29年,农业下降为16%,制造业、采掘业和建筑业上升为48%,交通和通讯占7%,商业占10%;(12)相对稳定时期德国进口贸易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原料、食品、嗜好品和半成品;出口中的大宗是成品和半成品,原料出口增长不多,食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对外贸易额1925年为217.13亿马克,开始超过1913年战前水平。除1924、1926年外,相对稳定时期进出口总额一直高于战前。但德国的对外贸易(除1926、1929年外)多为入超,1927年对外贸易逆差甚至达33.13亿马克,大大高于1913年对外贸易入超6.54亿马克(见表3)。

      

      共和国经济的恢复建立在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1925年在200人以上工厂中就业的比重达25%(14)。1926年共有12 400家股份公司,资本总计为200亿马克,其中2 000家股份公司即占有132亿马克(15)。法本工业公司控制了德国染料及人造汽油的生产,还掌握着80%的氮,40%的药剂,25%的人造丝、大部分摄影器材的生产,另外还建造了“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等高速豪华远洋客轮。该企业控制了国内约400家企业,在国外拥有约500家商行,1929年拥有12万名工人,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化学垄断组织,在化工领域与美国的杜邦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鼎足而立。联合钢铁公司是欧洲最大的黑色冶金托拉斯,拥有8亿马克的自有资本和17.7万工人,生产全德1/4的煤、1/2的生铁和2/5的钢。如果包括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银行,它所控制的资本共计有66亿马克。此外,诸如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汉堡—美洲轮船公司等原有的垄断企业,也在继续发展。从1926年到1929年,拥有500万马克以上资本的大企业在全德企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37.6%增至41.4%(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