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作 者:
罗骞 

作者简介:
罗骞(1974- ),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研究,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历史唯物主义瓦解了西方传统抽象本体论和以此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路线。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成为存在范畴”和“历史性成为存在论原则”为探讨价值论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在这个视域中,历史被理解为超越性的能在空间,而价值乃是标志这个能在空间超越物性意义维度的存在论范畴。扬弃了以事实性和规范性抽象对立为核心的二元结构,才能在历史的深处真正理解价值的历史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展开的现代性诊断从来不只是一种抽象的实证科学或价值批判,而是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存在论批判,它为价值理论和价值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思想基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5)04-0023-07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还是哲学,是一种事实性的科学知识还是价值性的批判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存在对立的观点。这一结构性的阐释对立根源于近代哲学的二元论框架,在休谟的实然与应然的对立中有其理论依据,在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学派那里则充分展开为关于事实的科学和关于价值的哲学之根本区分。在这个区分中,研究价值被看成了哲学不同于特殊科学的本质任务。在笔者看来,可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理论并不在这个根本的区分当中。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价值成为基本的存在论范畴并且具有了超越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不仅揭示了现代价值虚无主义产生的形而上学根源,同时深入历史的存在基础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展开这一思想视域,不仅对价值论的当代阐释,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当代阐释都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认识总是关于对象的认识。能够区分知识形态的并不是认识对象而是如何认识对象。认识的方式和能力建构了认识对象。各种不同学科其实是随着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的发展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前现代社会,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体性形态。进入现代之后,新兴的各种具体科学通过经验方法研究特殊对象,以观念思辨的方式总体性地把握世界的哲学由此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哲学被认为不能再提供事实性的真理,或者被宣布终结了,或者转型为关于价值理论和意义的表达。①就后一种情况来说,如果价值本身也能够按照科学的方式来研究、比如说实证经济学的方式来研究的话,哲学不就彻底无立足之地了吗?它不仅被迫从事实领域退出,而且价值领域也不是它的立足之地。如果价值和意义的确与事实性无涉而是应然观念或主观心理,那么,有了诗歌和其他的艺术形式,哲学还有何用呢?它仍然面临着无情的驱逐和谴责。显而易见,哲学从事实性的真理转向所谓规范性的价值领域,在“哲学终结”的呼声中根本拯救不了哲学。连价值论问题本身都还处于或此或彼的无根基状态,它岂能牢固地成为哲学的避难所?也许正好相反,一种在现代危机中实现改弦更张的哲学才是价值论摆脱无根状态的出路。在笔者看来,这种可能性已经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初步呈现出来了。

       哲学通常被理解为爱智慧,但知识形态意义上的哲学是通过本体论这一形态巩固起来的。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根基,它体现了哲学之为形而上学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特征。今天哲学遭遇的危机是西方以本体论为基本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危机,实质是人类知识形态的根本性变迁瓦解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式和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中,本体作为自在存在或自在原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规定的“绝对”,时空中的过程和具体只是此“绝对”展现和下降的现象领域。现象领域不是与绝对本体或原则并置而立的存在,而是非本质的非存在,附着并归属于存在。现象不是本体论的根本对象,哲学作为本体论研究的是存在之为存在的绝对实体和绝对逻辑。因此,关于变化万千的经验现象的认识被形而上学看成没有真理性的意见,而哲学真理是超越时空规定的绝对知识。获得此种绝对知识依靠的是灵魂,是思辨的沉思,而不是感官,不是感性的经验。简言之,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中,对象是自在的绝对实体和原则,方法是思辨的沉思,结果是绝对的真理。面临具体现象和事物的时候,本体论思维总是通过思辨的还原去找寻其中绝对的本质和原则。这一点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直处于支配性的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历史之后,本体论思维不是被放弃,而是被牢固地树立起来了。比如苏格拉底的“善”“美”、柏拉图的“公正”等等,这些体现在生存经验中的理念,实际上仍然被看成超历史的“本体”。它们不在经验的实践中被构成并受经验实践的规定,而被看成逻辑上在经验之先、之外规定经验现实的绝对。作为抽象思维结果的观念被实体化为本质的绝对,这正是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这种抽象主义、绝对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本体论思维在现代“天赋人权”思想中具有清晰的表现。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历史地形成的价值观念被看成先天权利,而不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结果。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总是要寻找非历史的、实践之外和之先的原则,作为价值生成土壤的历史性被本质地排除,这些价值观念由此成了非历史的绝对。由此种思维方式的主导,经验历史中产生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要么不在本体论体系讨论的范围之内、要么只是按照本体论的绝对思维来演绎“逻各斯支配一切”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逻辑。非批判的自由平等崇拜就是这种抽象本体论的一个样式。只有当存在论走出思辨的形而上学、存在概念不再被理解为自在本体或自在原则、亦即是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终结的情况下,价值问题的讨论才能获得新的思想视野。

       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在现代遭遇了现实和思想的双重挑战并逐渐走向了末路。本体论中的存在及原则是对现实存在的普遍抽象,是抽象掉具体现象和实践经验之后的最终残余,但它们却被理解为自在的实体和理念,规训和制约人类现实的实践。到了现代,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和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不仅自然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历史被看成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1],人被理解为动力的同时被理解为目的了。经验现象之外的超验世界被揭示为观念的建构,而不是现实的存在。不仅上帝被看成是人类自我异化的观念产物,自然也被理解为社会范畴。脱离了人类实践关系先于人类历史和外在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它当然存在,但不是我们真正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2]76-77,毋宁说它是脱离了现实的观念抽象。人类历史实践之外的自在概念被瓦解了,存在被理解为人类对象化实践中的对象性存在,而不是抽象同一的自在实体和自在原则。本体论孜孜以求的自在本体原来只是观念抽象的产物。真正现实的存在不是抽象的本体,恰恰是现象本身。存在不是通过现象存在,而是说存在就是现象。对于人来说,而且只能对于人来说,存在必然是对象化实践中的对象性存在。此种存在概念是现代人类实践主体性在存在论层面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