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考述(1905-1919)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翔宇,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1905年成立于上海的寰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的活动包括开办日校及夜校、邀请名流演讲、接洽留学生深造等内容,其在促进社会教育、中西文化互动、留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考察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早期史事,亦可窥见其在清末民初上海公共空间领域中的思想史意义。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5)08-0081-10

       寰球中国学生会(the World Christian Students' Federation)系李登辉在上海创办的民间学生社团组织,成立于1905年7月。该会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留学教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活动主要包括办理日校、夜校,邀请名流讲演,接洽留学生出国等内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该社团的研究并不多,论述较为简单,且主要集中于其在“五四”以后的活动,至于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早期历史则鲜有学者关注。[1]文章拟在梳理寰球中国学生会早期史事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其在清末民初“公共空间”领域存在的思想史意义。

       一、办学:社会教育之推广

       在寰球中国学生会成立之始即有“改良中国之教育方法”[2]及以“学”为“国之利器”[3]之宣言。1906年2月,寰球中国学生会附属小学堂设立,“兼授中西各科学,为将来进本国、外国高等学校之预备,每日以上午三小时授英文课,下午三小时授国文功课。额设六十名,每半年收学费洋二十元”。[4]1913年,寰球中国学生会又以“补助商界、培植少年”为宗旨,组织夜馆,开设英文、法文、德文及商科,于10月13日晚正式开学,[5]由发起诸君担任义务教育。[6]又,基于夜馆开设后报名者踊跃之情形,寰球中国学生会于1914年再添设日馆,并计划2月12日开学。原定夜馆招生名额为400人,日馆招生名额为200人,[7]收取学费36元。[8]因日馆、夜馆均有暑假之休,[9]故为“有志求学,无从问津”者考虑,避免暑假之大好时光虚掷,夜馆又添设“暑假补习科”,只收取学费3元。[10]广告发出后,报名情形踊跃,这使得寰球中国学生会一方面不得不忙于另租房屋,推广学额,[11]以及筹备添聘教员事宜;[12]另一方面则慎选精良之教科书,积极研究种种教学改良方法。如日、夜馆谋求组织课余练习英文的研究会,编制仿效欧洲的十五分钟体操,[13]为配合国语运动而设立“国语科”[14]、“国文文学研究会”[15],举行活跃学术氛围的“演说竞争会”[16],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作为社会教育之践行,[17]如该会邀请某君试演外洋戏法、催眠术、新奇戏法[18]、组织游戏算法、猜字行令、[19]观看最新式影片[20]等。1916年,寰球中国学生会再度创办“义务学校”,本着以之为“普及贫民教育,使人人有一技之长,能自立于社会上为目的”[21]。1917年7月,夜校校长徐纫荪、日校校长杨德钧分别辞职,[22]但并未给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招生带来较大的波动。相反,在李登辉、余日章、朱少屏等人的整顿下,不仅“章程、课表业经改订、完善”,而且“学膳费亦登报减轻”,特别是两校教职员“均选聘学识优长富有经验之士”[23],致使寰球中国学生会再度呈现出投考者“络绎不绝,宿舍恐不敷用”的气象。[24]据悉,1905年该会成立之初,会员仅有50余人,而后经朱少屏等人的努力,俨然成为数千人的大社团。[25]

       创办报刊也是寰球中国学生会开展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1905年社团建立之初,即有名日《寰球一粟》的定期会报发行,每月出版一次,以报告会务之进行状况,介绍新知识于社会为宗旨。至1906年底,改名为中英文合璧之《寰球中国学生报》(双月刊)。1915年,改名为纯中文之《学生杂志》,至1916年再度更换为季刊《寰球》[26]。其中或是刊登“学界要闻”,或是刊载邀请名流之演说内容,或是刻印本会之内部活动。

       寰球中国学生会还承担了代理其他学校招生报名的任务。李登辉在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同时,自1906年始,历任复旦公学的英文部主任、教务长,直至1913年担任了复旦公学校长一职。[27]这使得复旦公学与寰球中国学生会如同天然兄弟一般,相得益彰,互为表里。这不仅体现在早期复旦公学的报考由寰球中国学生会代理,[28]两者的招生广告之常并列呈现,[29]而且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是互通有无。[30]此外,健行公学、[31]中国公学、[32]即使是远在国都的北京大学校的招考报名,也授予了寰球中国学生会代理之职权。[33]

       二、演讲:中西文化交接之码头

       约请中外名流演说是寰球中国学生会的一项常规活动。1907年,寰球中国学生会设立“演说部”,是年二月,顾斐德演说“热气之神奇”,开该会演讲之先河。1908年有伍连德博士演讲“微生物有害无害的分别”,1909年有毕德恒讲演“英国之宪法”[34]……自1913年5月17日,演说部杨锦森主任即拟定计划,“每星期开会一次,邀请实学专家,如教育、政、法、农、工、商、医等有用各科到会分期演说”[35]。1916年3月,寰球中国学生会日校再发告示,“为注重学生品格起见,定于每间一星期六,请校内教员或校外有名人物演讲”[36]。就演说举办的实际情形看,尽管未能遵循每周一次的频率,但活动开展的态势不可不谓如火如荼。笔者拟通过检阅《申报》为中心,大致梳理出辛亥年间至“五四”以前寰球中国学生会邀约各界人士演说的基本情形。(以下表格资料来自《申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