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一个电话,让我如坠深渊:“亚伦家长,麻烦您这周抽时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近来亚伦在班上搞一些纳粹主义的宣传,既影响学习又破坏班风……,”我拼命给老师道歉后挂上了电话,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在上个世纪犯下了反人类的滔天大罪,我家一向聪明伶俐的儿子,是如何涉入其中发展到迷恋的呢?左猜右想,也许他是对主流文化和师长的说教产生了叛逆,才会标新立异去追捧纳粹,希望这玩意儿和他的追星一样,过段时间就会淡忘。 和儿子促膝长谈一番后,我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儿子告诉我他对纳粹主义产生兴趣,是从迷恋德国优秀的武器装备开始的:从虎式坦克到施图卡式轰炸机,从MG-34机枪到“铁锤”反坦克武器,从M35钢盔到U型潜艇……儿子越讲越兴奋,干脆给我展示他收藏的模型,还打开相关网站给我扫盲。 我迫不及待地问:“这些能说明什么呢?” 儿子说:“老妈你记得么?我们去青岛旅游的时候,德国人百年前修建的下水道依旧在使用,而且他们的‘古力盖’光亮如新,极少锈蚀……我虽然不完全同意希特勒的种族优劣理论,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连下水道盖子都能做到极致的民族,是令人敬佩的。” 我说纳粹党将民族划分为三六九等,特别是“优等民族”可以打着进化论的旗帜屠杀奴役其他民族,这种思想和行径非常可怕,并向儿子枚举“集中营、大屠杀”等例子,他却反驳道:“亲,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你知不知道当年在日本疯狂侵略中国的时候,正是德国的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制订作战计划、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素质?你过去在传统教育中被灌输了片面的定论,根本就不了解纳粹!”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儿子明白,纳粹党并不等于日耳曼民族,纳粹主义也不是现在的德国人民推崇的,可我知道再讲下去毫无用处,因为儿子咬定一个事实:我对纳粹主义不够了解,根本不具备说服他的资格。 我一直秉承“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此不可能简单粗暴地制止他,为了保持我们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我比他更了解纳粹主义,并且向他提供一些从未重视过的史料,让他自己去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儿子在青春期里屡次翻腾,我常有无力感,过去总希望能从专家那里得到一劳永逸的绝招,然而屡屡碰壁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有限的,青春的骚动和问题是无限的,最不伤元气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把孩子的青春期变成自己的进修期。 在迷恋纳粹主义这件事上,儿子已经模糊了邪恶的概念。也难怪,如今的孩子们在各种宫斗电视剧的熏陶下,已混淆了善恶的明确概念,他们认为许多事情无所谓对错是非,只需要用自己的体认解释。比如,一个谋害胎儿、嫁祸于人的甄嬛,换一个角度去解读,就是令人爱慕和怜惜的红颜,同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换一个角度去解读,就是令人敬仰和追随的英雄……这样看来,我们家长与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已经隔着千山万水,对他们而言,我们的身份更像是远古人类或外来移民。只有努力融入、探索新一代的文化,并从中学习,才能最终使用他们的文化来诠释真理。 我恶补二战期间的历史,并且在历史类的网站上请教高人,认真地将儿子的误区“德意志民族的美好特征”与“纳粹主义”二者之间的区别做了总结归纳,将他混淆的一些概念做了认真分析,还推荐儿子和我一起阅读《爱娃·布劳恩:与希特勒相伴的人生》。这本书的叙述角度稍有特别,没有大肆激烈的批判,作者只是从情人的眼光来还原真实的希特勒,并列举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问题。 在此期间,我每个周末和儿子一起健身的时候都分享读书心得,感性地与他讨论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希特勒真爱爱娃吗?”“你觉得生活在‘元首总部’山庄幸福么?”…… 儿子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他之前阅读过《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红字》等一系列世界名著,在我的提示下,他会将这些书和《爱娃·布劳恩:与希特勒相伴的人生》放在一起比较。他说:“我发现希特勒很可悲,总觉得他缺少一点什么……这让他不快乐,让他身边的人更不快乐。” 我鼓励儿子继续思考,并将一些网上文章的链接发给他,提醒他“希特勒身上真正缺乏的东西是爱,他所信仰的权力和征服,是以牺牲无辜人的幸福为代价的。这才是纳粹主义真正的可怕之处。”我还告诉儿子,德国的民族精英们一直在承认、忏悔并承担责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一再重申: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对种族大屠杀受害人,承担一份永久责任。而儿子所迷恋的“新纳粹主义者”们却恰恰相反,想方设法地否认对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行为,甚至宣称纳粹德国完全没有任何屠杀行为或种族清洗的政策。“你觉得这是优秀的品质吗?你果真喜欢他们这样做吗?” 一段时间后,儿子嘴上没有认输,行动却有了改变。他不再上新纳粹网站,跟同龄人聊起“德国武器与装备”时,也不再将这些与纳粹混为一谈。他甚至从旧书网上买了一套《二战名将传记》,在微信上开始转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等二战同盟国名将的故事。 我半开玩笑地说:“接下来你会粉谁呢?提前预告一下,我好跟着你学习。” 儿子笑着说:“我们同学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妈有文化……遇到你这种学习型老妈,算我倒霉。” 我窃笑,儿子嘴上说倒霉,心里还是服我的。与这个年纪孩子的过招,输或许就是赢,赢或许就是输。我不知道儿子接下来又会出什么难题,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地理解、学习和融入“他的文化”,如同我初去美国那几年拼命学习异国文化和语言的谦虚状态。 但愿我能学会太极中的“推手”……于无声之处,用无形之招来化解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以淡化自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