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新白领的中产阶层化研究:内容、理论构架与未来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启焰(1971-),男,云南云龙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政治经济学、城市社会地理研究,E-mail:09349@njnu.edu.cn,南京 210093;刘春卉,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随着国际金融海啸后社会经济矛盾的地理大转移,广大新兴市场化国家内城市新白领阶层的社会经济生境边缘化趋势不可避免。边缘化的新白领必然导致其中产阶层化历程的异化,与常规的中产阶层化特征、机制与社会空间后果相异。本文将新白领及其边缘化中产阶层化机理纳入中产阶层化一般化研究之内,继而构建新白领中产阶层化研究理论构架,以便进一步补充、完善一般中产阶层化理论体系。最终,希望为“十二五”以来面临新转型的中国大城市内城再城市化、更新和转型提供一些发展引导思路。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4-12-01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5)01-0040-05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7

      1 前言

      中产阶层化现象始于格拉斯的研究,她发现伴随着内城住宅的整修、居住环境的美化,原先破败的中心城区开始复苏、发展;继而引发中产阶级回迁内城社区、侵入蓝领工人邻里、社区,导致社会特征因社区阶层结构变化而重构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诚然,这一过程及其社会空间结果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常常伴随着内城有机社区瓦解、邻里的多样性被破坏等[1]。同时,中产阶层化也被视为中上阶层对城市中心的改造和重构,它不仅是一个居住问题、社区现象,而且也是引发诸如城市创意产业、商业与零售业活动、住宅中介修缮、家政服务等内城生产活动地方格局变化的社会空间过程[2-4]。

      莎朗·左金从城市文化视角用中产阶层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内涵解释这一社会空间现象,指出城市文化的利用、文化巨变是城市重建和中产阶层化的推动者[5,6]。萨森等则拓展了中产阶层化研究的范围,提出一个关于全球化视角下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对中产阶层化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与不断加剧的贫富隔离密切关联。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加剧城市住宅的空间隔离,相反还使这种隔离弱化。引人注目的是,在中产阶层化研究中,围绕中产阶层化过程的机理和驱动机制,具有宏大叙事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与基于后马克思主义小叙事倾向的后工业化流派间论战在斯密斯(Neil Smith)的租差理论(rent-gap)和李(David Ley)的个体需求假设之间延续了三十余年[2,3,7-10]。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入全球化、多元化蓬勃发展阶段,并且与城市复兴实践紧密关联。在中产阶层化的机理、对内城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利茨利用二元论探讨了这一社会空间过程对内城社会生产与消费、组织机构与个体、经济与文化景观等对立统一体内交互作用的贡献[11]。也有学者指出,经历中产阶层化自我建构的群体有异于其它中产阶层群体。该群体的社会化、空间化过程将推动该阶层自我认定、自我建构(class constitution)等复杂过程、路径[11-13]。

      国内学者肯定了中产阶层化在我国旧城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中国中产阶层化的某些新类型、部分特征与驱动机制[14-16]。一些学者则从住房与旧城改造视角审视中产阶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居住环境以及内城社会结构的变迁后果。在社会学领域,则从中产阶层的传统社会经济状况和身份认定等视角展开研究。

      诚然,中产阶层化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产阶层化边缘化现象也在经济学界获得一些共识[17];但是作为(2008年)后金融危机的产物,日益凸显、泛化的边缘化新白领中产阶层化现象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值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解释了城市边缘化新白领的中产阶层化及其社会后果如何成为当前重要城市社会空间重构问题之一;继而简要地揭示了这一异化中产阶层化过程的建构机理,最后引入了这一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的研究框架。

      2 边缘化新白领中产阶层化——异化的中产阶层化

      2.1 边缘化新白领及其中产阶层化

      传统的中产阶层化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中产阶层;但是,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的划分方法、标准和相关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社会地理学界能够认同的界定缘于经济学的划分,也就是通过中间群体在整个社会群体结构中的社会收入或财富所处的结构或位置来确定。诚然,仅依赖经济标准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勾勒出中产阶层的轮廓,我们也可通过韦伯的社会分层构架(Weberian Stratification),即社会财富、声望和权力三个维度来划分出中间群体。不论基于何种标准,通常白领群体被认为是中产阶层的中坚,白领群体及其再生产的空间向心集聚过程以及伴随的内城低收入群体被替代等社会空间效应成为中产阶层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中坚群体的来源和他们空间再生产的渊源,斯密斯(Darren Smith)等将学生,这个潜在的中产群体(potential groupings of gentrifiers),纳入了中产阶层化的研究[18,19]。

      基于斯密斯(Neil Smith)地理非均衡性(unevenness geography)和马克思主义构架的理解,我们应认识到资本主义将通过经济危机的地理转移和社会转移整合形式而得以延续[20]。籍此,中产阶层和无产者均成为诸如2008年金融灾难之类的资本主义危机的替罪羔羊,中产阶层的边缘化亦不可避免,尤其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此边缘化问题更令人瞩目。为此,本文将边缘化新白领群体概念界定为刚离校且未满三年的大学生(专、本和研究生)群体。一方面,他(她)们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文化资本,有助于其未来社会地位的取得[21]。同时,在国内文化断层与受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他(她)们扮演了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对转型期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他(她)们三年内大多能受雇于全职工作,收入达到2.5倍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标准,符合“收入中产”的标准。研究此群体中产阶层化过程,可以丰富传统的中产阶层化研究的内容,推进学生化(studentification)机理的解析,并使中产阶层化这一分支研究回归于城市社会变迁这一多学科研究主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