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浔人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其父以丝业起家,为“南浔四象”之一。庞元济继承父业,先后在杭州、塘栖开办丝厂和纱厂,又在上海开办机器造纸公司等,财力颇为雄厚。他酷嗜中国古代书画,其藏品曾先后编入《虚斋名画录》16卷、《虚斋名画续录》4卷和《中华历代名画记》之中。 关于庞氏及其藏品,已经有了一部硕士学位论文,①但《虚斋名画录》这部集大成的古代绘画著录著作本身却未经详细探讨。本文拟从此书著录的42件清宫旧藏画作出发,讨论与清宫旧藏相关的种种问题。 在清季民初收藏家中,庞氏对书画真伪较为敏感。尽管他从未在著录中公开考证自己的藏品,但在《虚斋名画录》、《续录》和《中华历代名画记》的序言里,他反复说明甄别标准之严格。同时,这三篇序言也都透露出他选择藏品的重要准则,即流传有绪。 《虚斋名画录》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其序有曰: 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② 《虚斋名画续录》成书于民国甲子(1924),序言仍说: 比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丧乱,避地来沪,往往出其所藏。以余粗知画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者踵相接。③ 两年后(1926),《中华历代名画记》问世。此书是为了参加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向世界介绍中国历代名画而印行的。庞氏自序中说: 唐宋迄今,千有馀载,代远年湮,真迹日少,赝鼎日多……余搜求三十馀年,自辛酉庚子丕变,内府秘本流落人间者,既获快睹购置,而南北鉴藏之家,间有二三名迹,余皆不惜重值,罗而致之。④ 三条序言都讲到购求世家旧藏之事,但仅有第三条提及流落人间的“内府秘本”。事实上,若从具体数量论,《虚斋名画录》及《续录》中的内府旧藏至少有42件,其中《名画录》26件,《续录》16件。⑤这个数目恐怕远多于从各个世家中分别购求的作品数目。不难判断,早在涉足书画鉴藏之初,庞氏已经注意收集内府遗珠,只不过清廷未亡、初亡之际,面对中国读者,可能多少有些忌讳,才未曾公开揭出。 单独来看,这个数目平平无奇,在741件⑥虚斋藏画中不过百分之五。但如果读者熟悉晚清书画著录,可能不难认识到,42件已足以傲视侪辈了。⑦如此体量足以使我们从虚斋藏画入手,观察清宫书画聚散的轨迹。 如众所知,清宫大肆收集书画始于乾隆帝临朝之际。词臣将画作整理编目,乾隆十年编成《石渠宝笈初编》,乾隆五十八年《续编》问世,到嘉庆二十一年,《石渠宝笈三编》亦告完成。至此,清宫不再锐意搜求民间书画。尽管乾隆执政只一甲子,但他持续不断地“收藏书画”,实已彻底改变了书画鉴藏活动在民间的生态环境。虚斋旧藏清宫书画足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虚斋名画录》卷二著录的钱选《浮玉山居图》,是一幅赫赫有名的重宝,在入宫之前,它曾经明代姚绶、项元汴等题跋收藏。卷七著录的赵孟烦《桐阴高士图轴》,入清宫前,康熙年间吴其贞《书画记》、吴升《大观录》等私家著录都曾记载。卷七尚有元柯九思《清閟阁竹石图轴》,这幅画自晚明起流传众手,先后经过项元汴、卞永誉、安岐、归希之等诸家递藏,随后进入乾隆内府。王蒙《夏日山居》也同样曾经在《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江村销夏录》、《大观录》五部康熙年间私家著录中大出风头。 一旦入宫,这些作品就有可能销声匿迹。有一些画,到庞元济著录时,至晚仅有乾隆、嘉庆御题和玺印,从那以后,直至宣统,一百多年间流传情况几成空白。例如前文刚刚提到的《夏日山居》,尽管康熙年间煊赫一时,但自乾隆钤印题诗之后,到《虚斋名画录》著录此画之时,竟然没有添加任何其馀藏家的印记。又如卷八丁云鹏《灌蒲图轴》,在明末陈眉公钤印之后,也仅有乾隆诸印。《虚斋名画续录》里,元代赵善长《合溪草堂图》,仅有乾隆御题和玺印,明代陆治《秀石玉簪图》,仅有嘉庆诸玺印,恽寿平《花卉山水册》,仅有乾隆诸玺印。 相似地,乾嘉间词臣奉诏而作的一些画,例如张宗苍《万木奇峰》、董邦达应制画册、关槐《仙山楼阁》、董诰《名山大川》等等,也都仅有内府诸印。它们究竟怎样流散人间,至今还不可确知。 不过,多数清宫作品的散出轨迹仍然清晰可考。比庞元济年长二十岁的陈康祺(1840-1890),在一条讨论《石渠宝笈》的笔记中谈到内府收藏的散出: 今时隔百馀年,或分颁朱邸,或恩赏近臣,且经庚申淀园之变,金题玉躞亦竟有流落人间者,详晰纪叙,庶博雅嗜古之士,获睹瓌宝,知所慎焉。⑧ 这里所谓“庚申淀园之变”,指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圆明园之事。庞氏在《中华历代名画记》序言中所说的“辛酉庚子丕变”,则分别指1861年慈禧导演的北京政变和1900年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要言之,他们都将清末乱局与宫廷旧藏流散的现象联系起来,这类情况易于理解。有学者论及清宫旧藏书画散佚问题,便贵近贱远,对赏赐群臣的书画一笔带过,着重突出以上几次事变的坏影响,并补充了清季逊帝溥仪、大臣与太监将书画盗卖出宫,以及伪满国兵的哄抢等情况。⑨其实,成书于宣统元年,已收有26件清宫故物的《虚斋名画录》,适足以说明藏家不待沧海横流,便早有机会接触内府故物——这26件画作中,乾隆以后流传可考的起码有15件,足以说明它们并不是在乱世中突然被带出宫廷的。甚至在成书于1924年的《虚斋名画续录》中,16件清宫故物里,也有11件流传有绪。这些作品重返人间的路径如出一辙,即由皇帝赏赐贵戚近臣,随着代际变迁,逐渐从故家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