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性的主流化趋势(mainstreaming sex)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西方学者看来,西方文化正在性化(the sexualization of Western culture)。对于性与大众媒介的关系,不管是在传媒实践中,还是理论界的探讨,都不是刚刚出现的。源于19世纪美国的黄色新闻就是以星、腥、性为噱头,20世纪30年代斯坦利·沃克尔提出,新闻建立在3个“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钱财)、wrongdoing(坏事)①。而对于性与媒介的理论研究也几乎与传媒实践一同产生,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都对此有所探讨。在文化呈现性化现象的过程中,大众媒介起了推动作用。大众传媒是形塑和传播文化的一个主要渠道,当性成为媒体追捧和津津乐道的话题时,无形中就在不断提高大众和社会习俗对性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使之成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并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的性化就是伴随着媒介上性内容的扩散而产生的。西方学者以“媒介性内容的普遍存在”来证明大众媒介的性化,在中国有研究者称之为“媒介泛性化”。 文化和媒介的性化引起担忧和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它对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的影响。在西方,媒介性内容导致的“洛丽塔效应”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表现,它促进了青少年女性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进程,这种“性的社会化”就是文化性化、媒介性化造成的人的性化,而人的性化和媒介的性化又反过来加速了文化的性化倾向。 一、西方文化的性化 西方学者称自己的文化正在出现性化趋势,用“性化”一词来描述文化,并不是指文化已经完全成了性,性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特征。菲奥纳·阿德伍德说,西方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令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展示对性的着迷[1]。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明显的性内容在媒介上有越来越多的展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长的不仅是性内容的数量和明显程度,还改变了参与群体的格局;性与技术的结合使参与者不再需要媒介专业人员的介入,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媒介性内容的接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参与的难度和年龄,提供了使性内容更加具象化的可能性,而且使性有了更多的接触方式,性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个内容。普通人日益热衷于展示和传播自己与性相关的图像和文字。这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目的并不是为了营利,往往是为了有趣、快乐和随心所欲,这也正是性融进文化的一个表现。 从事与性相关工作的明星或名人也正在进入主流文化的行列。她们或写畅销书,或者作为情感专家在生活类杂志上写专栏,许多以指导普通人性生活和亲密关系为名义的话题和意见在杂志和书籍上公开出版。西方男性杂志的大量存在和热卖使她们受到追捧,从而获得了一种不寻常的社会地位[2]。菲奥纳·阿德伍德认为,起源于西方的钢管舞和脱衣舞在现代社会成为以表现“性”为目的的娱乐方式,对西方社会的媒介、人际关系、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沙曼莎·霍兰和菲奥纳·阿德伍德在调查关于女性跳钢管舞的经历时,认为表演者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接受文化的性化和自身的性化[4]。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如此热衷于这项活动,以至于有的学者直接用“钢管舞文化”或“脱衣舞文化”来形容西方文化的性化[5]。 这些表现归结起来都指向文化性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那就是,文化中“公共”和“私密”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本质上属于“私密”的亲密行为和话题进入了公开场合。在公开化过程中,普遍对性产生一种先入之见。商品化是这种先入之见明显存在的主要领域,性意象成为巨大的营销手段,一种为了娱乐和快乐的性观念也随之产生。研究者们所说的“性在日常生活和主流文化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以培养消费主义从而培养享乐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秩序中[6]。 二、媒介的性化 与性相关的话题和行为从私密空间进入公共领域,从隐晦到公开,这个过程伴随着媒介上性呈现的扩散。菲奥纳·阿德伍德认为,自印刷媒介产生以来,大部分的传播技术都已经适合于用来传播性内容,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进程在不断加速[7]。大众媒介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还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起着关键作用。媒介上性内容的增加和扩散不仅导致文化产生性化现象,也使媒介自身呈现性化的特点。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调查媒介上性内容的数量,以“媒介性内容的普遍存在”来说明媒介的性化。 在国内,陈勇在“艳照门”事件之后最早提出一个类似的概念:“泛性化”[8]。“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相关意义包括:广泛、一般地;泛滥、普遍。“泛性化”最初被理解为前一个意义,它表示一种程度,是指比一般意义上的“色情”内容更为广泛的对象。之后的其他研究者在引用这个概念时,也有将“泛”解释为表示一种空间,即普遍地存在。采用前一种解释,在研究时就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性内容,明显的色情内容不能和一般性内容混为一谈,尤其是针对受众的影响调查,国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争议。但在调查性内容数量的实证研究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测量总体数量,为了不漏掉有争议的内容,所以一般不区分性内容的类型。因此,在说明媒介性化的过程中,针对媒介的内容分析,就采用后一种解释,媒介泛性化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媒介上性内容的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