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01-08
实践唯物主义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并不具有统一的内涵,学术界是在多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正是由于多义性,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容纳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思想过程中提出的多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和方案。但也正因为这一概念本身的多义性,使实践唯物主义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无法解释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马克思思想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完成了对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之后,无法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和阐释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内涵,以明确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进而阐明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本质。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多重内涵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是我国在反思和批判传统的苏联教科书体系、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思想的进程中出现的概念。其根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逐步探讨了人性与人道主义、主体性等问题,并最终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实践”这一人之本质的存在方式的探讨。也正是从实践及其本质的理解入手,开始了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思想的过程。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就是在理解和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质的过程中提出的,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思想有三个最直接的依据支持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分别是:(1)“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①(2)“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②(3)“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是在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后重新定义、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替代性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回顾这一段思想史,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者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
第一种是在传统的自然本体论意义上使用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这不过是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变形,是对理论界对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一种回应。就其实质来说,其理论的前提设定仍然是自然本体论,只是将传统的实践在认识中的功能、将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扩展、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这样的一种阐释,并没有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所具有的意义,更没有看到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具有的现实的革命意义。因为无论给奴隶多大的“能动性”,只要不打碎奴役的枷锁,奴隶就始终是奴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探讨正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回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因为对于人、人性、人道主义、人之主体性,直至实践的探讨正是对人及其自身存在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阐释,并试图通过这种新的阐释以明确人在世界的地位、意义和价值,以寻求解答现代性人的生存危机、人的解放的路径问题。因此,可以明确地说,这种所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伪装后的对现实的人的否定,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
第二种实践唯物主义的涵义是一种二元论的: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现实的人类世界具有的本质性的、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传统的自然本体论所设定的自然世界的先在性。这种理解在基本的哲学研究范式上并没有摆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建制,只不过是将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转换成为实践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在“实践”这一本质性变革的概念之后拖着一条18世纪“唯物主义”的辫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部分地实现理论观点的转变,而没有真正实现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没有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无法真正达到对马克思思想本质的理解,更无法站在马克思思想的高度去理解和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
上述两种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说,不过是思想体系变革时代中两种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超越性的理解,依然陷于传统的旧哲学的思维框架之内。真正具有创见性和超越性的理解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即把实践作为一种解释原则或思维方式。按这种理解,实践是人们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以此来重新解释全部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去观察、认识一切哲学问题。……必须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用以理解和说明全部世界观问题,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观点的新的思维方式”。④人们的实践活动方式归根结底决定着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概念、范畴等构成的知识体系,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因此,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身发展程度以及人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人们观察和评价事物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及其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换言之,人们的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始终处于本原的和基础性地位。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最高结晶,在哲学中必然集中表现着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向和内在要求。哲学的思想方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仅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理论表达,同时具有塑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历史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必然要经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变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只有改变理解和对待全部现实生活世界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根本变革。因此,按照“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理解,社会历史变革的主体与客体就已经不再处于静态的相互对立的状态,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之中相互统一在一起。这样就超越了传统哲学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主客同一。从而展示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以实践这一本体的中介为基础,超越了传统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