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研究  

——基于风险导向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金萍,广西财经学院;张星文,广西大学商学院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预算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2年年底高校贷款资金超过2 500亿元,如此巨大的高校资金,使人们从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关注转向了高校资金的投向、使用及效用状况,同时,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否发挥了“免疫”效应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审计机关通过对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的有效信息。因此,高校专项资金实行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这个“免疫”系统的必然走向之一。充分发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及学校综合实力。时代赋予高校专项资金新功能的同时,也引发了专项资金管理与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审计署近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高校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问题严重,部分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报账流程不合规。因此,审计机关如何对高校专项资金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发挥其“免疫”效应,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此,魏乾梅(2014)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动因为切入点,在嵌入相关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基础上,论述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意义,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此同时,韩东海(2014)旨在构建科学的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建立的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实践工作拓宽了思路。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理论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较少从风险导向审计视角来探讨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问题。因此,在审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中引入风险导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视野,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风险导向模式在发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免疫”效应中的重要性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Stuart Turley指出,审计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风险导向审计这一重大变革。一方面,风险管理涉及的审计程序再分析的基础对控制审计成本有重要作用(Knechel,2002);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发挥其“免疫”效应,如发现会计误报或者财务舞弊(Knechel,2001)。因此,为了有效发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引入风险导向模式的绩效审计,一方面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对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越来越重视,通过一系列举措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结合评估的风险确定绩效审计的范围及重点,进而实施绩效审计程序,其绩效审计风险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起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及审计实践中的问题促使我国开始重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高校专项资金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其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导向模式基本上没有应用到绩效审计中,其审计程序中也没有涉及风险理念。这可能不利于发挥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也不利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推广。随着政治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类风险必然会不断覆盖到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业务。为此,如何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免疫”效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

      首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匮乏增加了绩效审计风险。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专业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审计机关和人员的首要任务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仅涉及财务会计及审计、信息网络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定和管理办法以及新的政策动向,同时与统计、计量、计算机技术相关。目前审计机关或审计机构普遍缺乏全面融合审计、会计、法律、计算机网络的专业型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失,不仅增加了审计工作压力,也影响“免疫”效应的发挥,更提高了绩效审计风险。同时,高校专项资金的长期性也导致审计判断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此外,大部分高校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高,自主性较差,给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其次,传统的绩效审计理念增加了绩效审计风险。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绩效审计思想还受到财务审计理念的影响。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过程基本是参照财务审计工作流程,绩效审计的重点基本是围绕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及使用规定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是根据专项资金使用的成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来确定,绩效审计的方法没有特定的技术,绩效审计的过程也缺乏完整的操作规范。这样的绩效审计工作不仅影响“免疫”效应的发挥,也增加了审计风险,进而影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质量。

      最后,繁重的审计任务增加了绩效审计风险。近年来,随着高校专项资金投入比例的增加,国家对专项资金越来越重视,针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出台了一系列绩效审计举措及要求,同时对专项资金绩效的审计质量和效率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这种情况下,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无形中加重了,审计机构“免疫”效应的发挥变得迫切了。在审计的人力与物力不变的情形下,繁重的审计任务使审计机关及人员面临的绩效审计风险增加了。

      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提高审计质量,在绩效审计中引入以降低审计风险为目标的风险导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免疫”效应中的风险导向模型

      常规的财务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其典型特点是根据事后的审计资料,结合审计标准,在核实审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过程中,侧重于审计证据的错报和漏报。而绩效审计的过程不仅是事后审计,也涉及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其特点是不仅关注被审计单位事后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也侧重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象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财务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绩效审计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分支,看似可以运用上述审计风险模型,但是,该模型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具有普遍性,没有针对性。很显然,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考虑专项资金的特殊性,如专款专用、周期性长等。因此,在构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风险模型时需充分考虑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特点,不能盲目套用传统的财务审计风险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