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5)06-0105-09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1998年7月,国务院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城镇职工住房制度从过去的单位福利分房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自此,中国城镇住房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两次国务院规定阐述了城镇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共同的发展阶段,即从适应计划经济的单位保障向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多主体保障结构转换①。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也应首先解决弱势群体,然后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制度扩展。可以说过去房改前的福利分房是不分职业、收入、职称的普遍性住房保障制度,理由是社会结构同质化、收入均等化、国家福利保障行政化,而且在职工工资构成中包含了住房保障的部分②。在住房商品化后从实物分房转变为有限的货币补贴(或称为货币分房),职工工资收入要支付商品房房价从而解决住房问题。同时无论地域性还是行业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城镇住房改革过程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与高企房价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针对贫困阶层的住房保障政策陆续出台,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等规定。经适房、廉租房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保障。 当前中国正处于保障房大规模建设的阶段,中央政府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发展保障性住房的计划。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1年到2015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各年的计划分别是2011年1000万套、2012年1000万套,2013年到2015年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在保障房进入到一个快速和大量发展的阶段时,如何明晰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目标成为关键问题。以指定性的套数计划为手段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仅仅是住房保障制度在量上多年缺位的弥补性措施,科学合理地推进保障性住房规划还需要在质上强调适用人群、运行管理方面的政策目标定位。除却典型的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外,如何向更广泛的主体延伸,在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底层居民之外还有其他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尚未搭建。有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住房是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最主要渠道③。另有调查显示,2014年中基层岗位的平均月收入仅为3033元,依然属于偏低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运转。其中,月薪超过5000元的仅占到8%④。对于中低收入水平、应对高昂房价仍无力支付的异地就业创业的青年知识工人来说,住房保障制度的覆盖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未来30年之内,我国将彻底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高速发展原因之一的“人口红利”优势减弱至消失殆尽。要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就必须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这是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中国必须正视的转型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质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据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育是基础。因此从住房保障应该覆盖的人群设置上还需要着力考虑青年知识工人。现有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忽略了这一特殊群体,原因是其往往不属于低收入群体,不是社会弱势的典型群体,但让青年知识工人应付高昂的城市房价等于剥夺其通过多年的知识储备而获得的中等收入,致贫困或干脆负担不起。因此,青年知识工人住房问题突出,亟待住房保障体系的覆盖。 二、创新要素培育:青年知识工人住房保障的特定因由 青年知识工人的住房保障要解决的往往是短暂的基本住房问题,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与农民、农民工、低收入人群不同,在住房保障被覆盖的过程中是其特定的困难期,同时也是青年知识工人储备社会经验、提升技能、发挥创新能力、创业冲力最强劲、更好地利用知识文化转化为社会创新的特殊阶段。因此,从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奋力拼搏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为他们提供特殊时期的物质支持是对青年知识工人提供住房保障的特定因由。 (一)支持“蚁族”精神的持续 现阶段的住房保障对象主要是中下层新移民,现有文献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外来农民工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基本上忽视了处于社会中间层的白领新移民⑤,他们大都由青年知识工人所构成。青年知识工人属于收入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的特殊群体,其辛勤不懈的工作状态和量变积累的成长期间的住房问题如单靠市场行为及个人自力方法只是扬汤止沸,更需要借助政府力量落实其一时难以解决的住房问题。 青年学者廉思将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描述为“蚁族”。随着其著作《蚁族》的出版⑥,“蚁族”这一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起初“蚁族”这一群体被称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此后泛指高智、弱小、群居的后大学毕业生青年群体。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青年知识工人的“蚁族”特征会持续存在,但这部分青年知识工人所具备的“蚁族”精神需要由公主体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