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13岁了,学习很好,但生活中时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公认为儿子渐渐大了,有些简单的家务活儿应该学着做,但是他却给我们列了个价格清单:洗碗一次,价格10元;洗衣服,20块钱;扫地,30元……以前,我们认为他小,许多事情都没让他做,却养成了他懒散的习惯,早知道就该从小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可这“有偿家务”,到底该不该让他做呢? 现实中,怎样看待“有偿家务”?有很多家长坚持,也有很多家长反对。其实,对于这件事情,不管支持与反对,想必家长们都有自己的思考。专家认为,要不要让孩子做“有偿劳动”,关键看问题的起点在哪里,理清孩子是因为赚到钱而快乐,还是通过帮助家长做家务而快乐,如果劳动本身不能使孩子快乐,那么,这种交易就是危险的引导了。 在孩子没有完成责任、义务的概念教育之前,简化劳动与金钱的关系,孩子会错误地理解所谓“公平交易”的内涵。所以,用金钱鼓励孩子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褊狭理解“得失”的辩证关系,养成患得患失的习惯,进而影响其人格和思维。 最好的财商教育的起点,是引领孩子从“货币”、“财富”的定义开始,把财富与劳动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教育孩子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起点。如果家长引领的逻辑起点对了,孩子就会爱上劳动,从会劳动到爱劳动的转变中,体会动手动脑的快乐,这是一个心性的成长,而不单是唯利是图。 家长的“教育掌控能力”是关键 在教育这件事上,很多方式、方法都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但却有利弊大小之分。让孩子“有偿家务”,需要父母具备强大的教育能力和完善的教育素质,否则,不如不用。 做“有偿家务”的孩子,在形成基本劳动习惯后,父母可以逐步淡化做家务与取报酬的关系。孩子更需要肯定,认同、欣赏,父母应该对孩子的付出及时赞赏,这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远胜于物质奖励。从外在的物质刺激逐步过渡到内在的心理成长,这才是教育所追寻的目标。否则,再多的物质刺激也不会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于那些“没有全面教育能力”的家长,可以继续用中华传统美德育人,但最好不用“有偿家务”的方式。 热爱劳动是一种品质,而拥有财商是一种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培养孩子的财商是两回事,不应纠缠在一起。 父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首先应让其认识劳动的价值,激励孩子做家务,不一定要采取给钱的方式,钱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有一定的腐蚀性,尤其是在家长把初衷定为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时候,应该慎用。 “有偿家务”是从西方复制过来的,现实中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放弃了,因为,很多家长不懂变通,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养成自觉热爱劳动的习惯,反而变得斤斤计较。 家长不能仅仅为让孩子做家务而做家务,而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培养自觉热爱劳动的习惯。这,比做家务本身的意义更大。 孩子做家务好处多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得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益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 如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宠孩子还来不及呢,哪舍得让孩子们干家务呢?其实在孩子放寒假期间,让孩子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那么孩子们做家务有哪些好处呢? 成就感。成就感能让人内心感到说不出来的愉悦,对培养人的自信心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当孩子会做或做好了一件家务事,孩子内心中就会产生成就感,自己也会得到积极的暗示:我能行。 责任心。会做家务事,会让孩子产生成就感,但是,要让孩子坚持做家务事,成就感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因为孩子一旦认为自己会做了,成就感和征服感就会产生,下次再做已经征服过了的事情,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这时就要告诉孩子,作为家里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那么做,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会再次点燃孩子的成就感,但是责任心又将支持着孩子坚持下去。 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会更幸福,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人,会逐渐失去他人的帮助,变得“得道寡助”,所谓“贵人”更难以出现在他的生活当中。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做家务时,孩子会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这个道理犹如中国的那句老话:不养儿不懂父母恩。没有同样的经历,很难产生感激的共鸣,做家务就是给孩子这个机会来经历真实生活的不容易,这种教育胜过千言万语。 助人的习惯。有时让孩子做家务,我们也可以用请孩子帮忙的口吻来说,例如,“帮妈妈把饭桌擦了吧!”这样做的主要好处就是孩子很容易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孩子认为:我是去帮助别人啊!不是别人命令我,我才去做的啊!慢慢地也会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 积极引导孩子学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