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吸烟成了他吸毒的入口。初二男孩,就这样被骗上了毒品的“贼船”。 “很想找个女的”,这话,从憨孩子李明嘴里听到,让人心头一惊。在医生追问下,13岁的李明犹犹豫豫地承认:当时感觉“人特别精神,晚上睡不着,很兴奋”。 孩子这么小,家里管得也严,怎么开始吸上毒的?李明妈妈想不明白。可她一提起这话头,李明就发脾气:“别问了好不好!都过去了!” 李明不愿说,一半出于反感,另一半,可能是迷茫。他是被骗上“贼船”的,来医院之前,他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吸毒。 藏在香烟里的K粉 李明已经想不起第一次吸K粉的情景。只模糊记得,那可能是在2013年10月,读初二时。放学后,他和同学到网吧打游戏。一个同学派烟给大家,他也要了一根。 那烟的劲道不一般,“人很兴奋”。 他怀疑过那烟的成分。弹烟灰时,他发现,烟里突然掉出一块圆柱状的黑东西。但强烈的兴奋,最终冲淡了疑虑。 打那以后,他心痒痒的,老追着那个同学要烟。同学不给,他就掏钱买。一开始,每天吸两三根,几个月后,每天吸一包还不够。他说:“一天不抽烟,就感觉人很不爽,被别人说几句,心里就很烦躁。” 李明的主治医生周超,还记得他刚入院时的模样:“反应非常迟钝。” 早上查房,问李明“昨晚睡得好不好啊”,李明要想三四秒钟才能回答。再问“来住院几天了?”李明竟然说不出来。周超估计,主要是幻觉在干扰李明,而且K粉也影响了他的认知功能。李明常常听到一群同学在身边骂自己,不由自主地跟他们说话。 当时,李明还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到这种程度,说明他K粉的使用量肯定很大了。”周超说。 孩子的吸毒征兆,一再被错过 李明父母从来没想过儿子会跟毒品沾边。李明爸爸不无骄傲地对医生说,儿子数学很好,经常是班里的前三名。 发现李明吸毒,是偶然的。 今年5月,一家人到游乐场玩。从过山车上走下来,李明晕晕乎乎的,胡言乱语,似乎在跟一群人在说话。家人喊他名字,抓住他的肩膀使劲摇,他都没反应。父亲当即决定:不行,赶紧去医院!本以为他是心理问题,没想到是毒品。 李明入院后,家人集体接受家庭心理治疗。过往的蛛丝马迹,才逐渐浮出水面。 2014年3月,老师反映,李明上课老打瞌睡,外婆告状,说李明躲在厕所里偷偷抽烟,但李明母亲最终没当回事。 父亲曾发现,包里的600块钱不见了,问李明是不是拿钱去买烟了,李明说拿去充了游戏卡。家人将信将疑,也没再追问。 还有一天,李明无缘无故地摔倒,晕过去。家人吓坏了。等把他弄醒过来问他怎么回事,李明不肯说,事情又不了了之。 根子就在:“权威+放纵” 2014年6月,医生告诉李明父母,孩子被确诊为“K粉成瘾”。医生话还没说完,就看到眼泪,李明母亲哭了。李明的父亲则怒不可遏,对妻子大吼:“交给你这么一件小事,都搞不好!还把孩子带出问题了!” 李明父亲是生意人,母亲当全职主妇,照顾三个孩子。 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郭扬波认为,李明吸毒,父母都有责任。“这个家庭,既属于权威型家庭,又有放纵型家庭的特点。” 说权威型,尤其是学习上,父母对李明管得很严,必须按他们的想法做。李明喜欢打篮球,但妈妈根本没和他商量,就给他报了绘画班。甚至住院治疗期间,仍然要求他练字、画画。 对学习以外的事情,李明父母几乎撒手不管。对儿子内心的感受,很少过问。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即便在家,也很少和孩子待在一起。李明的姐姐很优秀,一心要出国学习,总嫌弟弟笨。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很脆弱的心理:学习好,什么都好,学习稍有点问题,就不行了。加上李明性格乖巧,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压抑。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和关心,就需要找一个发泄的渠道,烟瘾、网瘾、毒瘾就开始了。”郭扬波分析道。 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伴随终生 住院一个多月后,李明基本摆脱了幻觉,出院了。他的人生看似翻了篇。9月,他将跟父母迁到另一个城市,入读全封闭式的寄宿学校。 可毒品的阴影,挥之不去。 临出院前,周超嘱咐李明父母:必须让李明继续吃药,定期到医院复诊。周超看过太多吸毒者,出院后复吸,不久幻觉再出现,只能重新入院。 医生还劝李明父母,暂时取消暑假带孩子出国散心的计划,因为飞机里封闭的空间、浑浊的空气,还有时差、疲劳等等,都可能诱发他再次出现幻觉。 而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伴随李明终生,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复以前。周超说,脑神经细胞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毒品对脑神经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和很多吸毒者相比,李明更年轻,未发育完善的神经系统更容易受到损害,预后更差。和毒品打交道,从来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明”为化名) 孩子吸毒,怎么发现 近年来,吸毒者出现低龄化趋势。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在我国新发现的吸毒人员中,75%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年龄最小的吸毒者仅8岁。 青少年涉毒前,常会出现“行为失范三步曲”:休闲时间超长,沉迷娱乐场所,结交街头社会朋友(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吸烟、结交异性朋友并发生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