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的女儿失了暗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之初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与其将早恋情愫一棍子打死,或者是给孩子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还不如教孩子认识爱的真谛,让孩子意识到真爱是一个决定,而非仅仅只是一种好感。

      女儿暗恋“班草”破产

      女儿一上初中就暗恋上“班草”,我以为这是情窦初开少女的单相思,便采取不干涉、只倾听的态度。初二那年,女儿的单相思破产了,“班草”与隔壁班的校花逐渐交往密集。或许这种交往算不上早恋,但女儿却说得很难听:“他们肯定是早恋,你看那女的,简直作死了……真希望老师把那贱人开除!”我表面上充满同理心地安慰女儿,心里却庆幸“班草”选择的是别人,悄悄跟老公说:“情窦初开时受到打击,咱女儿从此一定专心学习!”

      我们夫妻为了鼓励女儿,常把话题引到“好好读书,培养内在美,实现人生梦想”等角度上,不料这样的心灵鸡汤却让女儿愤怒:“内在美、内在美!老妈,你唬人也别用这么陈旧的桥段啊!读书、读书,书读得再好也是嫁不出去的女博士!梦想,我的梦想早死了……”

      女儿的学习开始退步,整天刷手机屏幕,关注“班草”“校花”的一举一动,任何有关他们的信息都会刺激她讲出巫婆一般的咒语来。我渐渐发现:这件事让女儿的自信心坍塌了——她开始怀疑“真、善、美”的价值观,不住抱怨自己长得丑,觉得我和她爸爸不理解她、不关心她、不爱她;她觉得上帝不公平、人生没希望、善良的女孩总会受到伤害……随着我们之间鸡同鸭讲般的沟通,女儿将自己的心灵向我们封闭,选择同龄人做倾诉对象,还不许我们进入她的房间。

      女儿通过QO群里共享的文件,将班草校花的照片打印下来,在两个人脸上画满匕首、毒蛇和肿瘤,在照片背面写满恶毒的诅咒……看到一页页黑漆漆的仇恨涂鸦时,我感觉她突然变得好陌生。那个阳光乖巧、甜蜜、快乐的公主去哪里了?那个乐于助人、慷慨大方的好小孩去哪里了?那个与我无话不谈、愿意采纳我建议的小闺蜜,去哪里了呢?

      我这才意识到:班草校花的事件绝不是一件会自然淡去的事情,而是我要陪伴女儿经历的心灵苦旅,并且是我们母女重新认识对方、理解对方的一个过程。

      一天,女儿半夜跑到我床上来,哭着说:“我为什么这么爱他呢?老妈,我真想死,我不知道心怎么会这么痛呢?呜呜,我以后再也不要爱了,干脆把心封起来,变成石头……”

      一番安抚之后,她呜咽着发问:“妈妈,你觉得我爱他吗?”

      看到我坚定地摇头,她又问:“那,什么是爱呢?”

      她泪眼婆娑的样子让我好心疼,不过我仍然选择了沉默,因为知道自己尚无足够准备来阐述爱情的复杂主题。更何况,她还处于情绪的暴风骤雨之中,无法真正安静地聆听和思考。

      我哄女儿睡下,然后起身走到书房去阅读和思考。每当我遇到女儿青春期的问题时,都需要这样捋清思路,寻找资源、找到最佳的沟通方式。

      显而易见,女儿的问题在于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出现了偏差,她迷失在一团乱麻的负面情绪之中,又把一切都归咎于爱。我反思自己,应该在女儿情窦初开的那段时间就及时给她相应的引导。那么,亡羊补牢,现在我要如何引导她读懂真爱的意义?又该用什么方式做到润物无声,保护她稚嫩的心灵不受伤害呢?

      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亲子阅读”的办法。从女儿2岁起,我都保持着睡前为她朗读的习惯,她大一些之后,我们还会时常讨论和重构故事的情节,表达对主人公的看法,从人物命运中汲取教训……以书为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精挑细选之后,我开始为她朗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亲子阅读亲历心灵重建

      爱德华是一只自负冰冷的瓷兔子,被小主人艾比琳深爱着,所有人都对他俯就屈尊,然而他不懂爱,也不愿意懂。一次意外之后,爱德华开始了痛苦而惊险的旅程。他久久沉在海底,被丢在垃圾桶中,随着流浪汉东奔西走,被钉在十字架上做稻草人……他看到深爱的小女孩病逝,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他被狠狠摔碎,心完全裂开,后来又被重新黏合、清理和刨光,穿上高雅的套装,放在玩具店架上。玩具店的每个娃娃都希望遇见一个爱他的主人,但爱德华已经因爱成伤,厌倦了一次次的离别和痛苦,他想:“我已经受够了,再也不抱希望。”

      一位百岁娃娃告诉他:“你必须充满期待和盼望,必须在心里想着,一定会有人爱你,而你要爱的下一个人又会是谁?如果没有爱,故事怎么会有幸福快乐的结局呢?一定会有人来带你走的,可是你必须先打开自己的心门。”

      爱德华一步步体会了如何爱人,又重新鼓足追寻爱的勇气,直到他的主人艾比琳再次找回他,将他紧紧抱在怀里。经历了心灵的破碎与修复之后,爱德华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幸运儿,明白了爱的真谛。

      这本近十万字的小说,我用了两个礼拜才给女儿读完。很多次,我和女儿都感动到流出眼泪,女儿对爱德华那种“因爱成伤”的绝望和痛苦感同身受,也发出爱德华那样的呐喊一渴望救赎、渴望自由、渴望再次点燃爱的希望……

      女儿说:爱德华仿佛就是她自己,曾被深深地爱着,却全然不知,直到失去之后才知道爱的可贵,才明白再次鼓足勇气去爱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告诉女儿,我也在爱德华身上看到了自己,常常觉察不到女儿的爱和丈夫的爱,以为别人的关心是理所当然。我请求女儿原谅起初我对她失恋之痛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我总是用大人的眼光来评判她的感情,忽视甚至是无视了她的痛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