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愿与家长交流了;总觉得家长在管制他,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开始和家长顶嘴;经常自作主张;为一点小事,情绪起伏很大;嫌家长烦,不希望家长干涉自己的处事自由和交友自由等等。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逆反期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在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他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有“逆反心理”的人常具有明显的“对抗”和“反控制”情绪。

      导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他们没有完全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1.中学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对立心理,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他们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家长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对子女要求过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子女要求过高,甚至超过了子女能承受的范围,对子女来说这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的反感,易于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

      2.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不当使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对话性的,避免公开的训斥。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好面子,自尊心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有的家长对子女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子女屈服,不给子女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久而久之,子女便会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反感、抵触,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三、家长应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

      1、正确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

      反抗也有积极的一面。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提出一个“我长大了”的信号。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方法,依然延用童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这时他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能欣赏孩子良好的行为,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交流。随着发展,孩子的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弱。家长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接纳孩子,孩子的逆反期就会快些度过。

      2、了解孩子

      首先,家长应全面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掌握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比如孩子的学习类型有三类: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听觉型的孩子可能愿意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那这时就不要强制性地把他的耳麦拿掉,否则破坏了他的学习个性,还会导致逆反。对视觉型的孩子,家长最好演示给他,他一边看一边写就记住了。其次,家长在帮助孩子确定奋斗目标或提出要求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要和别人的孩子乱比较。再次,在孩子向着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孩子立下过多的清规戒律,重要的是让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限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止逆反心理。

      3、尊重孩子,增强亲子关系

      (1)尊重孩子的隐私。家长应当理解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尊重孩子的独立愿望。不要当着他人数落自己孩子的缺点,不要私拆孩子的信件、私看日记,要让他们保存一些没有害处的个人“秘密”。家长应以民主的态度和商量的语气启迪孩子接受什么或不做某些事情。凡事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2)尊重孩子的选择,再引导他们学习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并配以品德塑造教育,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有利于逆反心理的消退。

      4、有效沟通

      (1)养成倾听的习惯。很多父母自认为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感觉越来越难沟通。家长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倾听他的想法,才能了解他。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不听话。而实际情况是家长一直在说,没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改善的做法是先让孩子说,家长再说。

      (2)改变语言模式。语言是会影响人的行为的,家长可以反思、记录自己的语言,看看哪些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如“你看小涛,多自觉,你就总让人管。”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