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作品充满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不少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很尖酸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有3个女儿,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 但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而且他惩罚女儿的方式也有些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叽叽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问题,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明白,女儿决定的受罚方式分量有多重。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惩罚,是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一个好的、有序的家庭里,家规的必备内容。马克·吐温家的惩罚不仅严格,而且特别注意到了孩子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显然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把惩罚列为家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立规矩,应明确什么事情做错了,什么情况下必须接受处罚,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了然。 第二,惩罚不是打骂,也不能是关黑屋、跪搓板等变相打骂,而是限制、剥夺孩子的某些权利,或让孩子用自己的行为补过。就像马克·吐温的女儿被剥夺了乘干草马车去农庄度假的权利,或是原本每天有60分钟看动画片的时间,因为做错了事,两周内每天减少20分钟等。 第三,处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明白错误的后果,以及错误的原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你批评处罚的是孩子的过失而非孩子本人,所以,处罚之前讲清孩子错误所在、后果与你的感受与态度非常重要。 第四,始终保持理性。不少家长处罚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往往出于气愤,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过失相混淆。经常会看到孩子委屈地哭泣,问他,“你妈妈为什么打你呀?”“不知道!”这种情况往往源于父母在处罚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时候,情绪左右了思维,所谓“气打”,对于处罚来说,这是一种特别失败的教育。还有些家长批评处罚孩子会因现在的错误而否定其将来和过去,一生起气来就“上下五千年”,从头说起,延续未来,批评处罚最重要的是有效,而有效的前提是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第五,家长要有耐心与自控的能力,对孩子的处罚坚持执行。马克·吐温对于处罚大女儿苏西一直很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持续了20多年,但他并没有因为会让孩子难过而终止对孩子的处罚,很多家长开始时很气愤,很坚定,随后就心软,最后就放弃,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没有认识改正错误,反而获得另外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 处罚是家规之必需,处罚也是对父母水平、能力的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