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5)05-0005-06 [DOI]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15.05.001 在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物流业整体服务层次不高的背景下,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如何联动与相互促进,不仅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需要,还是物流业提升服务层次的机遇。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当前理论界与各级政府热议的课题之一。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仅集中在产业层面,包括两业联动的机理与实证研究、发展模式与政策等研究[1]方面。同时,现有的研究还缺乏对“物流产业”进一步分类分析,对不同细分的“物流产业”与制造业联动的机理、作用、障碍与政策进行的研究还不多。 对比国内外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的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在企业层面[2],并且已经从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单边”,发展到企业“双边”互动的研究。在我国“产业层面”的定量研究中,一般都采用“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的统计量来代表“物流产业”的规模,未能体现现代物流中既重要然而传统统计中又无法体现的“高端”物流服务部分,如供应链咨询与整合、基于IT的服务等,而这些“高端”服务恰恰对制造业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当前国内的研究还具有局限性。 在传统与现代物流服务与制造业联动过程中因投入的要素不同,价值创造的机理不同,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不同,因而推动与促进的因素及相关政策也是不同的,这就提出了需要对物流产业进行一定的分类或细分,分别研究细分物流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动问题。 一、物流产业的本质分析 (一)从物流定义的演变看物流发展的本质 二次大战结束后,物流在工商领域受到重视。随着对物流认识不断地深入,对相应的物流定义也不断进行修正。Kent and Flint[3]认为物流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那时物流仅限于运输及仓储。40年后,在管理学大师杜拉克关于物流是经济领域“最后的黑暗大陆”的经典评价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当时是美国国家配送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对物流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这以后每隔一定的时间对定义进行更新,更新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见表1)。2005年CLM改名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
物流定义的不断修正,反映了理论上对于物流理解的深入。定义背面,不难发现其内在本质,即物流运作以及对物流的理解,已经从物流环节的分离状态逐步走向了整合,最终实现跨越企业功能部门及跨越供应链的整个物流活动的整合。从物流定义的演变,可以分辨出物流的概念及思想在不断地深入与发展,“物流”已经从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的运作,发展到供应链过程中包含的更广泛的活动,并重视整合优化、信息与服务。见图1。
图1 物流概念及思想的深入与发展 (二)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本质 1.关于“物流产业”的讨论 随着对物流认识的不断加深,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把物流外包给物流企业是制造企业物流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时首先在发达国家大量出现,之后,全球各经济体都沿着这个趋势发展。 国际上对物流外包与物流服务的研究,较少从宏观产业角度进行研究(Logistics Industry),而是较多地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传统的运输、仓储环节服务的企业称为类物流企业,现代整合物流外包服务一般称为第三方物流,类似的名称有合同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物流外包(Logistics Outsourcing)、全方位物流服务公司(Full-service Distribution Company或FSDC)、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4] 我国对物流服务更多的是从宏观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物流的产业属性得到了强调,反映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较大(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去看待物流服务。 事实上,物流是否可以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比较普遍认可物流业是一个复合产业,它包含了较多不同质的物流服务,需要分别对待,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