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性融合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普遍忽视了主体的策略选择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依循的是选择性融合模式——经济上以“同化”模式为主,文化上以“共融”模式为主,社会生活则是“分离”与“共融”兼而有之。这与第一代农民工普遍的“分离”模式存在区别,同时也是他们的结构地位、群体特征与策略选择使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轨迹与模式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其中,“趋利避害”、“实用”等理性逻辑指导着他们的策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水平相对更高,但多数人在社会融合方面仍主要局限于“群体内交往”。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彼此关联的,但不存在单向递进关系。这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循序递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生代农民工理性权衡与策略选择的结果。这一研究发现的启示是:在今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移民)融合问题的研究中,要更加重视他们的“主体”意涵。 摘自《当代青年研究》(沪),2015.2.62~68 社会转型期青年集群行为探析 ——外滩踩踏事件引发的思考 黄洪基 在快速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青年集群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呈现频发趋势。这需要人们认清其自身的内在特点,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完善的同时优先考虑青年的发展、满足青年的需求。在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全新时代,青年的集群行为势必会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青年集群行为未必都具有对抗和冲突的政治意味。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提出预案,防范风险,发布预警,严密组织,严阵以待,确保措施、人员到位。社会的发展要考虑青年的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要满足青年的需求。上海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休闲方式,尤其是在其包容中的青年,闲暇时要有娱乐和释放激情能量的地方。作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教育进入到这个城市的青年,帮助他们迅速适应现代城市的形态和运行模式,尽快融入这个城市。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规避各种风险,安全、和谐地工作和生活。 摘自《青年学报》(沪),2015.1.34~38 残疾青少年的康复发展状况研究 汪永涛 这里在对全国残疾青少年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残疾青少年的康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首先,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较低,但近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残疾青少年的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基本匹配,康复服务主要集中于康复治疗与训练领域,其他方面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从康复服务的阻碍因素来看,对康复治疗理解偏差是限制残疾青少年积极接受康复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康复治疗的效果来看,残疾青少年康复治疗效果的总体评价较高,但农村残疾青少年的评价低于城镇。残疾青少年康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康复医疗费用偏高,康复补助的年龄范围过窄;第二,康复资源稀缺,残疾青少年的康复服务覆盖率低;第三,民办残疾青少年康复机构困境重重;第四,托养机构人满为患,大龄残疾青少年的未来生存问题成为父母最大的忧虑。残疾青少年康复的对策建议包括:逐步拓宽享受康复补助的年龄范围,提高康复补助标准;加大对民办康复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照料机构。 摘自《中国青年研究》(京),2015.4.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