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诗敏(1978- ),女,汉族,博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精神健康和NGO机构评估。

原文出处:
社会工作与管理

内容提要:

青少年处于形成自我、计划将来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自己将来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影响他们追求理想的努力程度与信心。可能自我是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包括个体可能成为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以及害怕成为什么的自我概念。介绍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包括可能自我的概念、作用、适用性以及应用方案,供我国社会工作者个案辅导与小组工作参考,以促进青少年正向发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字号:

       引文格式:朱诗敏.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3):12-16.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3-0012-05

       青少年是探索自我意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也是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详细介绍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新的理念——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介绍可能自我的概念与要素,解释可能自我是什么;第二部分介绍可能自我的功能,具体说明可能自我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是简要回顾青少年可能自我的研究,提供可能自我运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证背景;第四部分提出可能自我应用方案,供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参考。

       一、可能自我的概念及关键要素

       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在198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Markus提出,反映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包括个体可能成为什么(might become)、想要成为什么(would like to be)以及害怕成为什么(be afraid of becoming)。[1]可能自我往往表现为目标、理想、动机、恐惧和威胁等要素与自身实际情况的形象结合[2],这些自我概念可以是关于较近期(例如下季度或明年)的设想,也可以是关于较远的将来(例如五年或十年后)的规划。这些关于未来的想法虽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个体目前的自我概念中,对心理与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可能自我概念在自我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Rogers在1951年提出理想自我(Ideal Self)[3]、James在1983年提出潜在自我(Potential Selves)[4]都属于未来导向的自我概念。可能自我与这些自我概念密切相关,然而其包括的内容更全面。可能自我包括了理想的自我,将来的自我,还没有实现的自我设想,内容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见图1)。

       根据Markus及其他研究者对可能自我的定义和探讨,可能自我的概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希望可能自我(Hoped-for Possible Selves),是指个人较为理想和希望达到的状态。例如,青少年学生憧憬自己读大学,从事理想的职业以及设想得到家庭温暖和肯定。(2)预期可能自我(Expected Possible Selves),是指个人估量自己较为可能会达到的状态。“预期可能自我”往往是结合现实情况和条件考虑的,比“希望可能自我”更贴近现实,其实现的可能性也较高。例如,青少年会预期其学业成绩的起伏,关注健康的人会预期自己身材的变化。(3)恐惧可能自我(Feared Possible Selves),是指个人害怕自己会陷入的状态。例如,老人害怕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青少年担心自己不能升学;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害怕被警察逮捕而坐牢;等等。

      

       图1 可能自我与其他自我概念分类的关系

       可能自我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策略。人们不但考虑可能自我的概念,同时也会考虑采取什么有效的策略来达成“希望可能自我”和“预期可能自我”,避免“恐惧可能自我”成为现实。例如,一个人希望拥有健美的身材,其策略是步行上班和减少吃零食。研究表明,具有对应的具体可行的策略使人们的自信心增加,愿意付出更持续的努力以达成期望的目标,可能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2]

       另外,平衡可能自我(Balanced Possible Selves)也是可能自我理论研究的概念之一。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积极的期待,同时担心达不到期待的结果,那么他就有一对平衡的可能自我[5]。例如,“我希望受同学欢迎,同时我也恐惧成为‘宅男’,常常在家里不出门”,“我希望我成绩好些,同时我担心我成绩差不能升学”。这样“希望可能自我”与“恐惧可能自我”就是一对“平衡的可能自我”。“平衡的可能自我”产生双重动力,促成行为的实现,以达成期望,避免“恐惧可能自我”成为现实。

       二、可能自我的功能

       可能自我具有两项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未来行为的诱因,促进行为产生和持续;二是为自我评价提供评估和解释的参照,影响情绪和幸福感。

       第一,可能自我作为未来行为的诱因,可以产生强而有力的动机。Markus认为,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可能自我,皆提供了我们行动、改变和发展的方向与动力。[1]人们可以想象自己如何实现目标以及达成目标后的状态,这些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会产生强大的动力,进而使人们更努力,为目标坚持更长的时间。例如,如果人们想象自己完成牙齿矫正后,牙齿有多整齐美观,就会有更强烈的愿望进行牙齿整形并能接受整形期间的不便。[6]同时,可能自我也可以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如果想象可能会成为自己恐惧的形象,人们会更主动地调节行为,以免可怕的事情发生。例如,有“被捕”“坐牢”和“毒品成瘾”的“恐惧可能自我”的青少年,更能约束自己不吸毒、不参与犯罪活动。[7]可能自我因此被运用于促进学生对学业的投入,提高学业成绩;同时也被运用于成瘾行为的矫正,防止青少年吸毒、犯罪。

       第二,可能自我是评估和解释“现在的我”的心理参照,对目前的情感状态和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实现“希望可能自我”的积极情绪体验,比单纯的成功的概念更能增进人的信心,使人充满活力和朝气;[8]想象最佳的“预期可能自我”以及策划相应的策略,可以增加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9-10]另一方面,如果“希望可能自我”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会使人对“现在的我”产生不满,降低幸福感;如果“恐惧可能自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大,也会使人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焦虑。因此,个案辅导与小组工作可以运用可能自我这把双刃剑,调节可能自我处于一个理性的水平,或划分阶段性目标,从而增加实现“希望可能自我”的成就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