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底层市场的共享价值创造研究

作者简介:
邢小强,管理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29); 彭瑞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仝允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共享价值创造理念强调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把满足社会需求纳入核心活动,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出经济价值,而由低收入群体构成的金字塔底层(BOP)市场则为实践该理念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基于6个在中国农村市场运营的企业案例,本文探讨了企业如何同时获得经济回报并创造出社会价值的策略与途径。结果表明,由于BOP市场存在价值链缺失与制度空洞等障碍,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组织、机构与个体的跨部门合作网络才能克服,最终通过提升本地能力与促进市场连接两种途径实现共享价值的创造。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近年来,大量企业开始注重其商业行为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传统经济学把企业唯有损失自身利益才能对社会有益的观念合法化,企业去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被视为与商业无关并会增加额外成本,因此既不会动用核心资源与能力,更不会在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层面予以考虑。针对上述现象,Porter与Kramer提出共享价值创造(Creating Shared Value,下简称CSV)理念,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把解决社会问题纳入企业战略的核心议题[1](P1-5),其中就包括长期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贫困问题。事实上,Prahalad与Hart[2](P54-67)提出的金字塔底层(Base of the Pyramid,下简称BOP)战略也指出,很少被商业所关注的广大低收入群体内其实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企业是能够通过商业创新在获得盈利的同时达到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的目的。

       但在现有文献中,CSV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对于企业如何在BOP市场实现该理念的关键策略与实现路径仍缺乏深入探讨,一些相关分析也主要集中在印度与非洲等国家与地区的零散案例。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贫困人口国家,有着广阔的BOP市场与大量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本文将基于6家在我国农村市场运营的本土企业案例来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既有助于推动CSV与BOP战略研究领域的结合,也可为企业实践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文献回顾

       (一)共享价值创造

       1.共享价值创造的概念与内涵。CSV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商业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新认知,在传统追求短期财务绩效的价值创造模式中,隐含假定企业若创造社会价值则必然会损害其盈利性,这割裂了商业与社会发展的真实联系。而CSV则认为,商业成功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相互增强的共生关系,在社会问题中蕴含着新的盈利机会,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商业创新予以解决,就能够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福祉[3](P19-30)。因此,CSV首先表现为同时创造经济与社会两种价值,并且创造社会价值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前提而非后需补充。其次,CSV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主要是通过商业创新和运用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实现,而不是社会责任或慈善捐款,后者很多时候是迫于外界压力而集中于声誉获取[4](P1-13)。最后,CSV不是通过再分配手段来分享价值,而是要扩大经济与社会的总价值。

       2.共享价值创造的途径与方式。Avista(2011)结合公司实践认为CSV的机会来源于社会需求、商业机会与企业资源与专业技能的匹配[5](P1)。而CSV的关键在于找出解决社会问题与促进经济进步的交汇点,主要集中于那些传统上被认为市场失灵的领域,企业需要针对其中的约束条件运用新的技术、运营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克服[6](P100-107)。具体包括如下三种方式[1]:(1)重新构想产品与市场;(2)通过评估价值链不同活动的社会影响来调整资源使用、采购、物流、渠道和地点选择等以重塑生产力;(3)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组织与个体合作来共同构建商业生态系统。

       3.共享价值创造的测量。尽管CSV的理念获得广泛接受,但如何转化为实践行动仍然缺乏明晰的框架与工具,其中的关键是对CSV绩效的测度。Porter等(2012)认为,如果企业不能够衡量通过社会绩效提升经济绩效的程度,就无法理解社会与商业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包含四个步骤的测量框架[7](P4):(1)识别社会问题;(2)构建商业方案;(3)追踪进展;(4)测度结果并释放新的价值。为了获得关于上述过程更好的理解,Bockstette和Stamp(2012)给出CSV的十个关联模块,包括战略、目标、资产、管理努力和关键伙伴等,但由于该领域仍然处于发展早期,很少有企业能结合这些模块而完成整个流程[8](P12)。

       (二)金字塔底层(BOP)战略

       1.BOP战略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0亿人口生活在按照财富和收入能力划分的经济金字塔底层,长期被排斥在正规市场体系之外,从未享受到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但却要承受环境恶化与社会衰败等不良后果[9](P559-569)。而在传统商业逻辑中,企业遵循80%的收入来自于20%的高收入顾客的帕累托法则,因此很少会把资源投注于低收入群体,穷人的需求从未得到有效满足。但管理学大师Prahalad却敏锐地发现,贫困人群与地区不是被帮助的对象而是有着巨大商业价值的潜在市场,如果企业能够克服传统偏见,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开拓BOP市场,就能够获得经济回报与新的增长机会,也能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或生产能力,创造出社会价值[1O](P1-12)。这种以商业创新来介入贫困治理的思维与方法挑战了只有政府才有动机与能力去应对贫困问题的传统看法,被称为BOP战略。

       2.BOP战略的类型。BOP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为企业与穷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具体实施中有消费者与生产者两种导向,分别对应穷人在市场中的不同角色与定位[11](P109)。BOP战略的前期研究主要把穷人视为有价值的消费者,认为虽然单个穷人收入水平很低,但凭借其规模,整个群体却代表着迟早要释放出来的庞大购买力,因此集中于探讨企业如何以新的性价比提供适合于BOP市场的产品[12](P643-650)。但Karnani[13](P90-111)指出,对穷人而言,缺乏收入所受的限制远高于缺乏市场提供的种种产品与服务,只有提高穷人的实际收入才能真正缓解贫困。因此后续研究逐渐强调把穷人视为生产者,是资源与能力的提供者。生产者导向的BOP战略要求企业去利用或购买穷人的资源或产出而不是卖给穷人更多产品。但作为生产者的穷人一方面很难获取优质的原材料、资金和其他资源,同时在市场进入、维护市场权力和获得安全性交易方面也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创新的模式与手段来克服这些障碍就成为BOP战略成功的关键[14](P582-5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