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4;K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150-09 观察者的历史:“中国观”与18-19世纪欧洲思想 17、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中国热”广为人知,伏尔泰、莱布尼茨、魁奈等人将中华文明和制度视为欧洲人应该效仿的平静有序的楷模①。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发生了重大转折。“停滞论述成为19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论述。”②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研究过这一主题③。就研究路径而言,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影响甚大。他认为欧洲人在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了低劣的东方形象,从而刺穿了知识与权力联接的实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曾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如周宁教授,他担心“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在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被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所利用④,转而提出了“跨文化形象学”概念,探讨中国形象的生成在西方现代文化中的功能⑤。但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研究西方对“中国”的表述,考察其动机与意向,揭示“欧洲中心论”的形成过程,形成自觉反思。 笔者以为,作为客观存在,“欧洲中心论”是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所说的“前见”、“先入之见”。人类在理解/解释事物之时总是受到先行具有的生活经验、概念工具和价值认定的影响或制约。然而基于“前见”所做的解释,不应该因为是“偏见”就被抛弃,而应被当作“时代之思”,它实际上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趋向。就欧洲人的中国观而言,其在18-19世纪的转变与其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变化发展。具体言之,欧洲人对“中国”的评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其后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是在近代兴起的各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生成论证的,且受到近代西方社会科学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显然,这种“中国观”构成了欧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显露了“观察者的历史,而非被观察者的历史”⑥。由此,思想史的方法可能更适合研究欧洲的“中国观”,即复原这些观念所由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做出观察的目的以及观察者自身的前见。据此,我们才能对历史上的“中国观”进行评价。 既有的研究充分关注了魁奈、伏尔泰、莱布尼茨、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有关中国的论述,然而除了批判“欧洲中心论”,较少关注种种“中国观”反映的欧洲思想史状况及其变化⑦。本文选择英国19世纪思想家约翰·密尔为对象。尽管他论述中国的文章不多,但其“中国观”接续了孟德斯鸠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发展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与基佐、托克维尔等人一起,将“停滞的中国”塑造为19世纪政治理论中的重要素材与事例,并藉此反思停滞、专制与自由民主的关系,这就深刻反映了19世纪欧洲思想史的核心问题。 “停滞”的中国与新型的社会发展理论 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思想界是世界主义取向。18世纪中期开始写作的这一代人,眼界首次扩展到全世界。在读完威廉·罗伯逊的《美洲史》之后,埃德蒙·伯克说:“现在人类的宏大地图瞬间展开,再也没有任何野蛮的状态和野蛮程度,以及优美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这一刻所见不到的,例如,欧洲和中国两者彻底不同的文明教养。”⑧从1750年到1820年,欧洲的学者所获取的关于亚洲的信息,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基督教经典并列,成为人类经验科学的原材料。如德国史学家黑恩在1793年所言:“在古代世界三大洲中,只有亚洲能牢牢抓住人类哲学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他们不只观察单一民族,并试图透过他们的眼光,掌握我们人类的整体。”⑨ 到了19世纪,亚洲研究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势突飞猛进。大众又见到了耶稣会自17世纪开始在中国收集的各类知识汇编书籍。专业协会则不断涌现:1822年,亚洲协会在巴黎成立;次年,皇家亚洲协会在伦敦成立;1845年德国东方协会成立。然而另一方面,与知识的丰富精深形成对照的却是知识界的日趋狭隘。在19世纪的欧洲,“停滞”(stagnation)的中国是十分流行的修辞。停滞是指事物因受某种阻碍而处于原来状况下不能继续发展前进。当然,即便在18世纪前期的“中国热”之时,欧洲人也相信:尽管曾有过优越的文明,但中国已经停滞了几个世纪。孟德斯鸠说中国历史是没有进步的治乱循环⑩。即便伏尔泰推崇中国,也认为中国文明早慧而停滞(11)。甚至维柯早于伏尔泰就已提到中国人直到几百年前都一直与世隔绝独自发展,因此文明的成就微乎其微(12)。“停滞的中国”背后乃是欧洲社会与思想本身的巨变。工业革命深入、商业社会成长,法国大革命冲击全欧洲的封建专制并促进宪政和议会改革,这些使得中国曾被推崇的重农主义、贤人政治等不再具有吸引力。而在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的背景下,欧洲人将“停滞”的中国标记在历史进程的低端等级上。 不少学者已经论述过18世纪以来欧洲的“进步”理论对时人之“中国观”的影响。比如,孔多塞认为中国文明兴起于游牧时代之后,并始终未脱离这个低级阶段。赫尔德评论东方文化处于时间和空间的静态中。黑格尔则称中国是人类的幼年期,具有理性能力,但只是一个自在地具有理性的孩童,并无独立人格,在没有外力的冲击之下将永远停滞下去(13)。马克思的中国观也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只不过他更加具体地运用了当时经济学的数据来证明一个停滞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