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之活动的总称。自19世纪末期以来,仪式是西方学者定义文化、社会和宗教领域基本问题的重要概念之一。①J.E.哈里森指出,“无数的浮雕装饰着埃及人的坟墓和神庙,那些石头上雕刻的恰恰是仪式性活动。”②古埃及(公元前4千纪末期至公元641年)确实有仪式,但没有专用于表达仪式的词语,几个词可以用来表示仪式的含义,例如
“做事情”,
“一些事情被做”,
“正规程序”(直译为“维持规则”)。③据研究,这些词在古埃及人的文化实践中确实用于指代仪式活动。④ 在古埃及,“仪式是宗教的中心”,最能体现宗教的本质和思想。⑤同时,古埃及宗教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正如J.P.艾伦所言,我们将宗教与政府分离开来的做法,在古埃及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⑥从而,仪式可以为我们理解古埃及宗教、社会文化和政治史等提供洞见。 所谓“王权继承仪式”,是指古埃及王位继承人在继承去世国王之王位和王权的过程中举行的仪式,包括登基仪式和加冕仪式。⑦“王权继承仪式”、“登基仪式”和“加冕仪式”都是现代学术用语,古埃及语中没有这样的专有名词。古埃及人一般用“他出现在荷鲁斯的御座上”
和“将王冠放在我的头上”
等类似的话语分别表达登基和加冕之意。⑧D.B.瑞德福德将古埃及人的众多仪式划分为国王的仪式、普通人的仪式、神的仪式和动物的仪式。⑨王权继承仪式是“国王⑩的仪式”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仪式,也是古埃及宗教、社会文化和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上半期以来,西方学者陆续对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在人类学仪式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的,更多地揭示出了该仪式的宗教学和社会学内涵,对其历史、尤其政治史意义的探讨不够。本文首先考察仪式理论与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研究的历史,然后以古埃及遗留下来的浮雕、铭文和近期考古报告等为基本史料,结合人类学仪式理论,从历史学的角度复原登基仪式和加冕仪式的具体程序,分析两者的区别,剖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其对王权统治的影响。 一、仪式理论与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研究 自19世纪末期以来,关于仪式内容的研究,经历了从“神话—仪式”学派到“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解释主义”等学派,从“宗教”到“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11)在此基础上,罗纳德·格赖姆建构了仪式研究的基本框架。(12)凯瑟琳·贝尔重新建构起有关仪式的学术讨论框架,并对仪式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探讨。(13)进而,B.E.夏夫尔在研究古埃及仪式的同时,总结概括了十几种关于仪式的观点。(14)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仪式至少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首先,仪式是行为或实践,而非思想,与宗教思想比起来,更易于被信徒理解和接受。(15)这决定了仪式的含义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6)这个基本特征是人类学“神话—仪式”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特别关注的。对于仪式活动之程序的描述和对其社会意义的解释则是“解释主义”学派的关注点。其次,仪式的核心特征是仪式化,即为了某种目的,使原本普通的事件成为一群人参与的、具有相对固定程序和传统意义的行为或活动。(17)这是“功能主义”学派强调的一点。再者,仪式的最小单位是象征物,其意义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时相同,有时相异。象征物基本可以分为明显的、不明显的和隐藏的三种,往往与某种神圣性结合起来。(18)这是“象征主义”学派的理论根基。此外,仪式当中有各种对立关系,或者说仪式建立起很多对立关系,例如有序与无序,但并未最终解决这些对立关系。(19)这些关系往往体现的是权力关系,不需要使用强制力就可以指挥人们行动,将参与者置于事物的序列之中,使其产生一种效能感,使其自然地、有效地行动。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为,仪式不仅仅是权力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通过主张而非暴力,通过协商而非强制,规范社会秩序,使社会秩序合法化,甚至对社会变化和社会统一都有效用。(20)这是仪式“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解释主义”学派特别强调的特征。最后,仪式本身有生命周期,具有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1)“解释主义”学派比较重视对仪式过程和意义的解说。 仪式的这些主要特点既是对大量仪式活动的理论概括,也反映了各个理论派别的关注点。可以说,上述仪式主要特点构成了广义仪式理论的基本要件。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研究既受到仪式理论的影响,也是西方仪式理论研究予以关注的实例。从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王权继承仪式及相关仪式。1892年,E.纳维勒详细考察古埃及第22王朝国王奥索尔孔二世在布巴斯提斯的大神庙,发现并复原该国王的塞德节场面。(22)塞德节是古埃及国王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其部分活动是对国王加冕仪式的重演。(23)E.纳维勒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启动了学界对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K.塞德详细考察了古埃及国王的“继承神秘剧”。(24)该文献是研究古埃及王权继承仪式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