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软暴力”折了孩子的双翼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健康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自宋时即开始流传的《三字经》就开始告诫人们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千百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不管是“硬暴力”还是“软暴力”都必须退出舞台了。

      初中一年级学生小郑,因为忘记写作业而被老师“请家长”。尽管小郑大部分时候都会按时完成作业,但他的妈妈陈女士还是因此感到很窝火。回到家后,陈女士冷冷地对小郑说:“就知道玩,怎么不知道写作业?玩的时候看你眉飞色舞的,正经时候就不顶用了,真给我丢人!”小郑听了妈妈的训斥,觉得特别委屈难过,于是当晚就偷偷离家出走了。虽然这件事有惊无险,小郑最后安全地回了家,但陈女士却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又没有打孩子,为什么几句责备的话竟然令他如此敏感呢?

      软暴力——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家庭软暴力”这一概念虽然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但这种现象却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并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一只可怕的“拦路虎”。家庭软暴力通常是指以非直接的肢体暴力形式对家人进行施暴,包括通过用语言、表情、神态等形式对家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或是以冷漠、歧视、拒绝与家人沟通的态度和行为,通过精神伤害的方式带给对方创伤。

      在父母眼中,责骂孩子的原因是“爱之深而责之切”,但殊不知,这却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暴力。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有67.8%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不自觉地使用语言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笨死了”“就知道玩,到时候考试又不及格”“你看你咋这么没出息呢,人家咋考得那么好”,有35.7%的家长会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的不好。这些家长习以为常的言语和举动就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父母却浑然不觉。

      有些过激的、指责性言语比体罚对孩子的杀伤力还大,轻者会造成孩子行为、心理的抵抗,产生逆反心理;重者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各种心理疾病。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暴力环境下的孩子在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乃至社会生活功能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大为增加,常见的包括:①不懂得控制情绪,如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神经质等;②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③不会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④逃避责任,容易出现过度物质依赖等。

      家庭软暴力面面观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软暴力主要表现为超量满足和语言暴力,两者均普遍存在于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软暴力”包裹着“爱”的外衣,从里到外由爱而生,以爱的名义温柔并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很多正常的权益,甚至包括孩子的独立人格。

      软暴力现象的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传统观念、个人素质以及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在传统的观念中,孩子被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并不是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实施语言上的暴力不仅天经地义,而且具有“望子成龙”的正当性;有些父母本身即成长于语言暴力的环境下,在身为家长后又不自觉地将这种童年记忆“复原”到子女的身上;还有的家长本身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和不满,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发泄,就把气撒到了孩子身上。

      人们常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情商的培养尤为重要。虽然现在的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但这种重视往往只局限于以成绩和证书为衡量标准的孩子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也极少有家长会深刻检讨教育方式的合理性,深陷软暴力而不知,形成了著名的“灯下黑影”现象。

      金牌父母的修炼法则

      父母以鼓励待孩子,则孩子会产生自信;父母以讥讽待孩子,则孩子会产生怀疑;父母以赞美待孩子,则孩子变得自尊;父母以暴戾待孩子,则孩子变得消极。可以说,子女心理的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那么,如何修炼才能使父母们成为“懂教育、善沟通”的金牌父母呢?下面推荐几条修炼法则。

      多用积极性语言 语言暴力是软暴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研究表明,消极性、否定性的语言会极大地打击人的自信心,而积极肯定的语言则会使人的信心增强,提升自我认同感。当父母粗鲁地斥责孩子时,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自我否定的种子,经常性地斥责与否定会加强孩子的这种意识,最终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境地。所以,当父母准备一如既往地将“笨死了”脱口而出时,不妨来个急刹车,给孩子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孩子的表现会让您惊喜的。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不要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喜怒哀乐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于您的讥讽和斥责,他们会做出心理上的回应,尽管这种回应并不显见,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行为。不尊重孩子,无视他们的情感,直到有一天,他们会以“问题少年”的形式出现,让您措手不及。

      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多用沟通、谈心的方式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当您“恨铁不成钢”,准备责骂孩子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这些连自己都难以承受的话语,孩子脆弱的心理又如何能够承受呢?

      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父母将工作和生活中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现象却真实存在着,在有些家庭中还比较严重。一些孩子甚至恐惧父母回家,何谈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