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撷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浅析中国书法美学风格之——“瘦”

       冯猛(《东方艺术》,2015.2下,68~73)

       “瘦”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瘦”为美的书法作品。

       “瘦”作为书法审美范畴,缘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人物品藻。品藻人物时,对才德的评判不能脱离对人体外在的形体、表情、言谈、举止风姿等观察。从人物品藻推及艺术审美,“骨”、“筋”、“气”、“血”、“肌”这些人物品藻的元素,也被用来说明诗文书画的美感构成,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以“骨”评书,有骨力、骨气、老骨等。有骨等于偏瘦。

       纵观书法与诗歌美的历史流程,“瘦”应是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甲骨文由于以刀刻写,线条瘦硬爽利,实开瘦美之先河。汉隶笔画肥瘦兼备但基本格调仍是以瘦为主。南朝以前,人们对肥瘦的表现尚不自觉。在中国书学批评史上把“肥”和“瘦”作为重要审美标准和美学概念始于唐代诗人杜甫,提出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瘦”与“肥”本为一组风格相对的审美概念,但综观前人之论,批肥者多,书法史上似乎比较偏爱瘦劲的书风。对于一些书家而言,瘦的美感已经在无形中胜过了肉多的肥,俨然成为后世审美的主流判断。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生产的伦理维度

       郦伟,何蔚荣(《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6.85~93)

       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建筑的物质存在,也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容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应该具有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视野:一方面重新点燃乌托邦的激情,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探索与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空间内容与空间形式,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超越现实,追逐幸福生活的乌托邦之梦; 另一方面则以意识形态为引领,将矛盾、冲突、混生与挤压的多元空间融入有机和谐的公共空间之中,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再生产重构现实,展现意识形态在创造幸福生活过程中的无限潜能。

       帔帛源流考

      

      ——兼论宗教艺术中的帔帛及其世俗化

       张蓓蓓(《民族艺术》,2015.3.135~143)

       帔帛是隋唐时期颇为流行和常用的一种衣饰,从着装方式和形态而言,其属于披挂、包缠型服饰,该衣饰形态是古代两河流域世俗人物服装的衣着常态,但从现存雕塑、绘画等图像资料追根溯源,帔帛较早且经常出现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等典型的印度本土风格的佛像或供养人衣饰中。佛教艺术特别是佛像服饰伴随着佛教的东传进行传播,西域特别是龟兹、敦煌地区寺庙、石窟中,帔帛大量出现在菩萨、伎乐、飞天等佛像人物服饰之中,披挂形式和样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北魏时期,北凉民众的大量迁徙以及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像的汉化和世俗化发展,佛像中的一些服饰也呈现出了世俗化传播的趋势。帔帛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是宗教服饰呈现世俗化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