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书法关系综述 在中国书法史中,帝王观念和趣味对于时代书风的影响,是书法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汉字产生之初,即“仓颉造字”传说①。在汉字产生之后,作为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是专门作为君王占卜的记录文字。至于金文,记载的往往是帝王的事迹,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有的记载的是帝王对于大臣的赏赐和劝勉,比如《毛公鼎》。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创立了“小篆”,新书体的产生不光有书法史上的意义,在政治上也有利于在长期分裂的时代之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当然,历史上书法与皇权关系最密切的例子在唐代,唐太宗推进书法楷模的建立,太宗不仅广泛搜求右军法帖,推动大臣学习书法,更是亲自作《王羲之传论》,认为其他书家都各有缺点,唯独王右军“尽善尽美”②,极尽溢美之词。政治还能通过取士制度影响书法,《新唐书,选举志》中就要求以“身言书判”为取士标准,其中“书”的要求是“楷法遒美”③。而“楷法遒美”不光是一种技能上的设定,也是在审美上对官方书法的一种规范。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对书法的要求不光是在唐代,在宋代也存在。④这种制度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士子们的书法取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时代书风。《曲洧旧闻》载:“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⑤而在明代,明成祖极为推崇“二沈”,他们的书风也影响明初一百年。
姜宸英小楷《洛神赋》册页 在清初,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帝王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管理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如何赢得在人口和文化上都远超本民族的汉族的认可,特别是汉族士人的认可。而研习汉文化,就是其中最为根本的方式。早在天聪三年(一六二九),皇太极就曾表示对文教的重视:“朕思自古及今,俱文武并用,以武威克敌,以文教治世”⑥康熙九年(一六七○),康熙帝玄烨也提出:“朕维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⑦ 康熙需要研习汉族典籍和书法,在研习的过程中,康熙也被书法深深地吸引,他曾说,自己“政事稍暇,颇好书射”⑧。清代帝王从顺治皇帝开始,一直到乾隆都很喜欢书法,乾隆皇帝更是终生痴迷,至老不倦,从禁宫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胜景园林,古迹名山,所到之处,挥毫题字,传世墨迹甚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不光是一种教化手段,而且事实上也成为了帝王的一种雅好。 总之,政治和书法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拟在发掘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深入探讨清代书法与皇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皇权与康雍乾帝王书法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十月二十日,康熙谕:“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⑨可见,和皇帝探讨书法是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十月十八日,《南书房记注》载:“巳时,上召臣士奇至懋勤殿。上正临摹草书,臣士奇得侍观宸翰,因奏曰:‘皇上运笔圆劲纵横,深得古人之意。’上曰:‘朕朝夕临摹,常恐未合古法耳。’”⑩“朝夕临摹”,可见康熙对书法的热爱绝非一时兴起,他希望通过临摹窥得翰墨堂奥,而将“博学善书”的汉儒汇集到身边,也是希望通过和他们的互动,通过外在环境的熏陶,使自己进入汉族文化之中。 这种熏陶效果显然极佳,而作为回馈,康熙对他们的赏赐也是十分的优厚。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六月二十七日《南书房记注》载:“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初六,谦谦君子’六节,亲讲‘六四,无不利
谦’六节。是日,上赐臣英、臣士奇、臣讷御笔字各一轴。”(11)这些赏赐固然重要,但对于广大臣子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皇帝的提拔。总体来看,已知的三十四位康熙朝的南书房翰林中,后来官至二品以上大员者,竟有二十四人(12)。屡受恩遇的善书者,以梁国治为例,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十一月,奉旨梁国治来京在军机处行走。十二月署礼部侍郎。三十九年(一七七四)正月入南书房。四十九年(一七八四)七月上以底店贼匪剿办净尽,梁国治等承旨缮写,巨细无遗,交部议叙,寻部议军功加三级。(13)南书房入侍官员,升迁之快,非他处能及,令时人羡慕。 南书房作为皇帝和入侍汉臣研习书法的场所,在清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皇帝通过和汉臣的交往,继续深入汉文化,塑造自身的“儒雅”和正统形象。另一方面,皇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彰显,没有皇帝的提拔绝不会有他们的飞黄腾达。而优待近臣也使得他们感恩戴德,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凝聚力。他们走出南书房后,无论是京畿首辅还是封疆一方,都时时想着报效皇恩,不只是要求自己,也影响身边的人,而最终皇权也得到稳固。 而在南书房书家中,最受帝王优待的书家是乾隆时的张照。《国史列传》载:“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上念张照资敏博学,尤工书,御制怀旧诗,列照五词臣中,诗云:‘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14)可见乾隆对张照推崇备至。而这从其谥号也可以看出,将他与赵孟頫(谥“文敏”),董其昌(谥“文敏”)并列,称“三朝三文敏”,并有肖像画传世,足见其在清前期的书坛领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