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国子监画学课业中的经律习诵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自然(1970-),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河南 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经律习诵是北宋国子监画学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前者包括《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四种经部小学类典籍,通过习修可以使画学生“通画意”,提高准确认识和把握绘画对象的特征及鉴评绘画的能力,其中《说文》“书篆字”的要求也有助于技法水平的提高。后者为习诵经书或读律,根据画学生的身份分为士流、杂流两种情况。这种分类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未来前程,既有专业方面的考虑,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从专业角度看,修习儒家经典可以加强和提高画学生对绘画理论的认识;从政治方面看,国子监画学的创办是崇宁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除了培养绘画人才之外,还在于能够从中选拔优秀者直接授官从政,故须画学生熟悉必要的儒家经书或朝廷律令。画学的这种课业安排对徽宗朝及宋室南渡后的官方绘画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2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5)03—0078—09

      作为唯一设立在国子监中的美术专业教育机构,北宋国子监画学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在保留中国传统优秀思想的同时,充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状况,在学生选拔、学官配置、课业设置、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因此,对国子监画学的研究也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国子监画学进行研究较早的有张光福的《宋徽宗时期的皇家绘画学院》(《南艺学报》,1980年第2期)和令狐彪的《关于宋代“画学”》(《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两文指明国子监画学的学校性质,后者尤其指出了长期以来将画学与画院混同为一的错误;阮璞的《“画院”与“画学”不容混为一谈》(见阮璞《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25—331页)、蔡罕的《北宋“画学”与“翰林图画院”》(《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探讨了画学与画院的关系,从整体上对国子监画学做了概括性介绍。

      近年来,对国子监画学研究较有深度的张同标的《宋徽宗画学考论》(《中国书画》,2008年第4期)、彭亚的《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机能考论》(《美苑》,2009年第1期),对相关史事的考证、辨析等颇有见地;张自然的《北宋国子监画学学官考》(《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对画学学官的设置、选任、职责、水平修养及其教学对画风转变的关系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他讨论国子监画学的论文尚多,如姜锡东、魏彦红在《近十年来宋代官学研究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中所言,“很多题目是一样的,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仿”。

      关于国子监画学的课业安排,以上所举概括性研究成果中虽有提及,但都是对《宋史·选举志》内容的转述。有些专门论述画学教学的文章如杜旭光的《北宋画学教学对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启示》(《美与时代》,2008年第5期)、商艳玲的《宋徽宗和他的画学》(《大众文艺》,2010年第16期)仅对画学课业中的艺能部分略作评价,对其中要求的经律习诵则鲜有分析;其他关于国子监画学的论述中,凡涉及此问题者,多以能提高画学生的文化修养一语带过。阮璞的《“画院”与“画学”不容混为一谈》虽然专设一段讨论画学所设“说文”、“尔雅”等课程,但其目的在于区别“画院”和“画学”,所以亦未能深入论述。然而,课业设置实乃画学运行的基础,关系画学办学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国子监画学设置经律习诵的目的何在、达到何种要求、采用何种考核方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对国子监画学办学效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一、画学课业的分类与内容概说

      《宋史·选举志三》云: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①

      据此记载,国子监画学所课之业实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必修课程,针对绘画对象而设置,包括《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四种典籍。第二类则为不同身份学生的选修课程,士流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诵一小经或读律。

      必修的四种典籍,实际上是古代读经的工具书,与现代的字典、词典同类,均属于古代学术的“小学”范畴。

      《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四库全书分类归为字书之属,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该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部首编排法,分五百四十部;字头用小篆,有古、籀时列为重文;对字的解释,先释义,后分析字形结构。该书“推究六书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然因“训诂简质,猝不易通,又音韵改移,古今异读谐声诸字,亦每难明,故传本往往讹异”,②所以在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诏徐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世称大徐本。

      《尔雅》、《方言》、《释名》三种典籍均为解释词义的著作,四库全书归为训诂之属。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的重要工具书。“《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③“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全书收词语四千三百多个,分为二千零九十一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解释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十三卷。书中所载为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