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

——基于近年来地方道德建设经验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延斌(1955-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旭明(1984-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江苏 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近年来各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优化了党风政风民风,使核心价值观更加融入群众生活,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这些成功范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整合大众文化资源的必要性,启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民众生活沃土,构建政府与大众的共振机制,注重载体与方式方法创新,并继续深度凝练以促进其传播和认同。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字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因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工夫”①。增进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中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就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与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与普通民众心理意识、生活实践、风俗习惯以及自主探索的教化方式方法相契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那样,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抽象的理论转变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在普通民众中落地生根。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利用地方道德建设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且深受百姓支持的道德建设活动,创造出以地方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许多成功案例,积累了诸多经验。本文拟对此进行专门探讨,力求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培育及大众践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地方道德建设实践探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成功范例②

       最近几年,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活动,形成多张“道德名片”。较为典型的有:杭州等地的“最美现象”,昆山等地的核心价值观区域化探索,“合肥好人”评选活动,常州的“道德讲堂”,河北开展的“善行河北”,山东的“四德工程”,沛县以“好人沛县”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探索,河南巩义竹林镇的“竹林精神”建设等。这其中大量的是基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百姓心中生根开花、实现大众认同的实践探索,都是效果显著、可学可鉴的实证范例。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其中几个略加介绍。

       第一,杭州等地以民间“最美现象”为契机开展的道德模范宣传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就把道德模范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事迹感召下,各地涌现出了众多“最美现象”,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妈妈”“最美护士”等。杭州更是紧紧抓住“最美现象”这一道德建设良机,通过舆论引导、奖励回报、开设专题报告会等途径,激发和扩大“最美现象”效应,传递道德正能量。与此同时,杭州还以“最美现象”为契机,面向全国征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广泛开展“行业价值观主题与实践大讨论、大提炼、大行动”。各地通过民间“最美现象”的道德建设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理论精髓、价值理念及道德观念深植于社会生活沃土,深藏于普通百姓的心中。

       第二,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好人文化”建设。“好人”一词对中国民间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直白形象的“热词”,也是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褒奖词汇。在老百姓看来,“好人”一词包含着为人正派、乐善好施、团结互助、仁爱宽容等优良品德。近年来,江苏沛县、安徽合肥、江西宜春等地都开展了以“做好人”“行好事”为内涵的好人文化建设。譬如,2010年前后沛县接连涌现出一位全国道德模范、两个“中国好人”,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路径,在全县开展了以“做好人、做好官”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营造“好人文化”氛围;通过征集、制定“好人好官”标准,推进“双做”理念入脑入心;通过建设“好人文化”广场、帮扶奖励好人、提拔重用好官,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争做好人好官③。这一系列好人文化建设活动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不仅壮大了“好人”群体,还促进了当地党风政风民风的不断好转。再如安徽合肥市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围绕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合肥好人”及相关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浓郁的“好人文化”成为合肥市道德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线。通过评选系列“好人”,及时、快速地宣传“好人”事迹,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好人”效应(如举办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组建合肥市“千家道德讲堂”联盟、开展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使市民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互助友爱蔚然成风,形成了人人参与道德建设、人人共享道德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昆山、巩义等地的“核心价值观区域化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落实到每个地方、每个区域,贴近群众现实生活。这也就意味着核心价值观区域化探索是一种必然途径。近些年来,江苏昆山、河南巩义等地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际,形成了区域化、特色化的“核心价值观”。昆山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原则和要求与昆山实际结合起来,以推进昆山区域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弘扬“昆山特色价值观”,积极谋求多元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共同”,即“共谋科学发展,同创昆山之路;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全面小康”。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昆山拉开了本地特色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序幕,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健全机制、典型示范,把区域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再如以“竹翠林茂”而得名的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在地方基层政府的带动下,多年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建设实际,逐渐形成了备受认同的“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竹林精神。为了进一步弘扬“竹林精神”,竹林镇每年都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的“三评”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公婆、好少年”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百姓心中的落地生根,带动了当地政风民风的好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