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

作者简介: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李轶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孙大永,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办公室

原文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正确认识、理解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逻辑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应有的独特价值。

       ●友善价值观包括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推己及人、助人为乐、济人于难的品格;宽而不纵、见义勇为、立己达人的责任。

       ●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保障机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其中“友善”是根本基础。一个不具备友善品格的人,无法完成人际交往,无法立足团队合作,无法融入社会生活,那么,也就谈不上具备诚信的美德、敬业的责任和爱国的操守。正确认识、理解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逻辑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应有的独特价值,使人们不仅对人生价值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而且还能对自己的生存、行为、荣辱作出实际上的指导,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充分理解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逻辑发展

       友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友善”的看法和观点,表现为其对“友善”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友善价值观包括三方面内容: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推己及人、助人为乐、济人于难的品格;宽而不纵、见义勇为、立己达人的责任。三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1.一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和睦相处的态度

       这是实现友善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心存善良与仁爱,懂得谦虚,不争名夺利,才能适应环境,相处他人,融洽社会与集体,避免孤独、怀才不遇等状况。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尤其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认为“和”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集中体现,应该把“和为贵”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认为“人和”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特别强调要“和长幼”,“和邻里”,“和乡射”,和朋友,和师生,充分实现人我和谐。同时,素有“中国固有的精神”之说的“仁”,被视为“全德”。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仁者爱人。爱人,就是要对他人尊重、理解、热爱、同情、帮助。把天下普遍的和谐友爱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不刻薄,能容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谦让。认为一个谦虚的人、一个不自满的人才能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得到别人的尊敬;认为谦虚的反面是骄傲,它是做学问、做事业的大敌。那么,怎样才能算得上是谦虚呢?首先,谦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发自内心的谦虚只能是一种虚伪。其次,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三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不断认识、纠正自己的缺点。礼让与谦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谦虚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能做到礼让,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

       2.推己及人、助人为乐、济人于难的品格

       这是友善价值观内涵的骨干。友善价值观蕴含着双向的道德关怀,要想使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下去,使一个和谐的社会发展下去,人们就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共同发展。首先,这种品格表现为人们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成人之美。正如古人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也不要施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种调节人我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作为一种品格,不仅为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所赞同,而且也赢得了外国思想家的赞叹。其次,要主动施人以无私的帮助,正如《墨子·尚贤下》中所说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还认为,助人不应分亲疏贵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第三,要在他人遇到困难时鼎立援助:“每有患急,先人后己”;“趋人之急,甚于已私”;“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且乘势以行善,为大善。正所谓:“势可为恶而不为,即为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为恶。”这些内容,既是非常实际的,同时又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助人品格和道德情怀。

       3.宽而不纵、见义勇为、立己达人的责任

       这是友善价值观的最高境界,也是其内涵的最高层次。“宽而不纵”就是对他人的过错不能替其掩盖,应当是“好善而恶不善,好仁而恶不仁”。只有这样,才是对大多数人的宽厚,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尊敬。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即看到正义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就如《论语·为政》所说的:“见义不为,无勇也。”鼓励人们当他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临危不惧。中国古代就有专门的立法,旨在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正当权益,使他们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时不至于缩手缩脚,又有助于弘扬正义,抑制邪恶势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对于不义之事要见义勇为,那么对有益的事情就要积极而为,不但自己积极地去做,还要号召大家都去做。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希望达到和实现的事,也希望别人能够达到和实现。将其引申开来,那就是:自己想成为有修养的君子,也乐于别人是这样的君子;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成就,也希望别人同样有成就;自己生活得好,也希望别人生活得更好。可见,这是一种很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责任,也是更难达到的层次与境界。

       友善价值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应时所需、战略之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