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青年幸福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美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黄飞,共青团武汉市委研究室,博士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杰出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既具有鲜明历史特点,又具有鲜活时代价值的幸福思想。今天重温这些思想对于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把对幸福的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凡属代表历史前进的一切社会变革活动,无不以人的幸福为宗旨,并把它载入活动的纲领。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以《光华学报》和《中国青年》为主要阵地,发表了一批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是不多见的。他的思想不仅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而且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从学生时代开始,恽代英就将“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为动力进行不懈的努力,将自己的“小我”幸福与广大人民的“大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为帮助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推动当时革命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对恽代英的相关幸福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对于引导当代青年追求人生幸福之生活,探寻人生幸福之真谛,培育科学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青年认知幸福之起点:“不得无谓之虚荣”

       幸福是个复杂而深刻的多元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的迫切需要得以满足或部分满足时极度快乐的个体心理体验,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幸福,理解幸福人生的原理,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常常把幸福与人的寿、富、贵等因素联系起来,用封建的道德教条束缚人们的思想,完全剥夺了劳动人民享受幸福的权利,使人们认为幸福遥不可及。为了倡导青年正确认识幸福,恽代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君权神授”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彼既富且贵,夺天下人之脂膏以自享,虑天下人群起而诘之,则假宗教以立说。曰人生于天,各有其分,而分各不同,我生而富贵者也,汝等生而贫贱者也,生而富贵则不能为人夺,生而贫贱,则不能夺于人。不能夺而欲夺焉,则是逆天之命,所谓乱分也,所谓不安分也,所谓希冀非分也”[1]。在《论信仰》中,他坚决反对封建统治者将孔孟之道当作教义来愚弄人民,并从信、爱、智的角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树立了几千年的“圣贤”偶像提出了有力挑战。恽代英认为,盲目信仰“不过引导吾人于迷惑愚妄之境地。使吾人倒行逆施,自绝于进化之门,不为有益,但有害耳”[2]。他提倡青年要积极思考,“扬弃”地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信圣人而不疑,即终不能知不能为”,这是“自阻进步之法”[3]。

       20世纪初,伴随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民族危难日趋深重,广大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甚至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面对民不聊生、动荡无序的社会境况,恽代英引导青年既要正确认识幸福,更要正确看待物质需要,不要铺张浪费。他指出:“今人有为不得无益之衣饰,不得无谓之虚荣,而感其苦者,此等之苦,皆求者之自取也”,“皆以求而不得之故,而所以求而不得者,则以所求过奢故也”[4]。恽代英大学毕业后,先后就任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等职,无论职务或地位有什么变化,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将自己收入的大部分用来资助革命和帮助他人。他经常说,我们吃的米是农民种出来的,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用的纸张是工人制出来的,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多很大,怎么能不去努力帮助别人呢?这就是恽代英之所以有钱不图享受,专门助人为乐的原因。

       为了帮助青年正确看待物质需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恽代英对产生不幸福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从人与衣食住行关系这一浅层次着手,指出:“大抵非极端明白,极端淡泊之人,于衣食住等有密切关系之事物中,不能不觉有所谓苦乐”,并表示“诚不能期人人为以箪瓢屡空不改其乐之颜回,肘见踵决歌声如出金石之原宪,故于此等为生存关系而感觉苦乐之人,不能加以苛议”[5]。但现实中的多数人毕竟不是颜回与原宪,他们关心更多的仍然是生存问题。恽代英认为,如果真是为生存关系而感觉痛苦和快乐,那么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法则就更容易明白了,人们也就不会认为世事可厌了。既然世事不可厌,那么为什么天下许多人又以为人生多苦呢?即是“吾意一方面扫除社会间一切不平均不合当之事,一方面打破个人一切过分之欲望,于是人间而天堂矣,何苦之有”[6]。

       二、青年体验幸福之源泉:“心灵的愉快”

       物质需要是人的生存、生活所必需的,这种需要在得到实现或部分实现时所产生的物质幸福,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具有迫切性和重大价值,但是人的需要和幸福是全面的、多样的、复杂的、历史的,生存的需要满足了,发展的需要就摆在了第一位。物质的需要满足了,精神的需要就摆在了第一位。恽代英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就较早地认识到不能简单地把幸福与物质幸福、物质享受等同起来,更不能把幸福仅仅归结为物质幸福。他指出:“所谓有幸福的生活,并不仅指衣、食、住的享受;比衣、食、住的享受更重要的,便是心灵的愉快”[7]。在物质幸福基本得到保障之后,青年应当积极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幸福的实现。倘若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满足于低层次的物质幸福,缺乏高层次的精神幸福,就会造成精神空虚,丧失高尚的精神生活,甚至使人滑向堕落的道德深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