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再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一再引起争论。从马克思的文本以及近年有关研究来看,对人及其活动的重要性的重视,是直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人们都承认马克思曾经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并创立了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但是,这场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和背景是什么?锋芒指向哪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何在?所有这些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直到目前仍有不同说法,存在许多分歧。解决分歧的出路不在于智驳和强辩,只有深入地学习和研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尤其是马克思自己的权威表述,才能正确理解他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和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划时代意义。这里,我们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充分考虑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加以确证、辨析和概括。

       一 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和前奏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肩负重大使命,需要回答两个重大问题:“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是怎样的”,这是世界观的内涵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从认识的逻辑来说,这两个问题有先有后,只有首先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才能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及处在何种状态。黑格尔由于轻视物质,把辩证运动的天性赋予了精神性概念,才导致了他根本性的失误,陷入了头足颠倒的“倒立着的”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在世界观中占据优先和首要的地位。

       马克思一贯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多次表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①马克思虽然高度评价黑格尔辩证法的重大意义,自称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但他从未忘记划清自己和黑格尔的根本界限,指出:“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②正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世界观中具有基础和决定地位,所以列宁把唯物主义的意义发挥至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③。

       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为历时性的多样化的形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古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呈现为朴素唯物主义,也称素朴唯物主义,虽然它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它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沦为直观的猜测和幻想,更不具科学意义。经过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近代的唯物主义第一次采取了理论的形式,从世界观的视角提出了的世界的本源和存在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认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是“纯粹的”唯物主义。“纯粹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针对“人”与“物”的关系而使用的概念,是指近代早期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近代哲学发展中,“唯物主义变得漠视人了。”④本来,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表现了对物质客体的重视,但这是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人对外在世界的重视。人与世界是相互对应的,没有人也就谈不到哲学和世界观,也就不会有唯物主义。“纯粹的”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在强调物的意义的同时,反倒把人淹没在物中,这不仅在认识上走向极端,也反映了近代早期唯物主义的单纯和不成熟,还不善于在人与物的互动中来理解世界。

       人作为认识和感知的主体,永远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哲学由本体论经过认识论到实践论,人的身影且行且近。由物到人、由人到实践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唯物主义虽然形态各异,但存在基本共同点,即破除一切唯心主义怪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理解事物,这为一切生活常识和经验所认同。不断重复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现实的物都不是与人无关而存在的,物的背后是人。因此,由物及人、在人的视野中来观察物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具有的这种不断完善的潜力和趋势,使其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物的局限而向人靠拢。“纯粹的”唯物主义不过是唯物主义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它不可能永远地把人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长久地“纯粹”下去。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形态。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⑤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是可以觉察到的,才是可以认识的”⑥,即:世界上只有清一色的物质自然界才以可感知的时空特性与人直接联系,构成人的感性对象,也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人既不是主体,也不能构成客体,他们连主客二分的水平都没达到,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物质客体或自然界。对于神,“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说“丝毫不能有所知”⑦;对于人,也只能从自然的层面加以理解,因为“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⑧。在“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人的一切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始的机械运动”⑨。所以,人既不能构成感性对象,更不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费尔巴哈的优长之处在于,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人提到与自然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人也是感性对象。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哲学家,既经过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历史洗礼,具备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既成思想基础,又经历黑格尔绝对思维专制对人的极端贬斥,从而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掀起了人学的思潮。费尔巴哈在全面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思维的主体现实化、人化。他不仅要考察自然存在,而且要重视人,考察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由此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构建新哲学的过程中十分自然地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人本主义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