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5)02-0073-09 1922年11月30日,黎元洪收到这样一封电报,其电文如下:“大总统钧鉴:鄂军拥公倡义,首造共和。阳夏鏖兵。曾不知抛却头颅几许,而我公安富尊荣、深居高拱,对于当年患难与共之俦,任其转死沟壑,而不加援手,则我公‘有饭大家吃’之宣言,其将何以自圆其说。民国二年,我公堕项城术中,只身弃鄂,当时项城曾给军费五百万元,交公支配。事隔多年,迄未蒙将用途明白宣布。同人等日暮穷途,无计资生,敬恳将此款用途,明白宣布,以昭大公。迫切陈辞,诸维垂鉴。鄂军辛亥起义同人公叩”[1]。 这封电报全文刊发在全国影响最大报刊之一——《申报》上。当时,黎元洪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并且是第二次出任大总统。此前,作为首义功臣的他,曾被视为“德望并隆、中外钦仰之伟人”[2]、“首义伟人”[3]。而现在人们透过这封电文看到的黎大总统,却是一个对待曾经与自己一起血战辛亥首义沙场,如今却“日暮穷途,无计资生”的众多辛亥首义同人“不加援手”——见死不救、有福独享的忘恩负义之辈。并且,还有吞没五百万元巨额军费之嫌。 不难想象,对于黎元洪而言,这封电文带给他的应该是莫大的尴尬。那么,按照常理,这是一种足以令人气急的尴尬。然而,黎大总统的反应出人意料——竟然只是“一笑置之”[1]。这究竟是黎元洪善于应对媒体而表现出来的故作不屑,还是“事实俱在,任尔等评说”式的淡定呢?依笔者之见,应该是后者,并且是尴尬之下的万般无奈。因为在此之前,黎元洪虽然未能做到“有饭大家吃”,但也决非“对于当年患难与共之俦,任其转死沟壑,而不加援手”的忘恩负义之辈。他在抚恤辛亥首义同人方面,还是做过了相当的努力。只是在当下,他黎元洪虽然位高,却似乎很难再措手了。这,不是无奈么? 实际上,这些自称“转死沟壑”的“当年患难与共之俦”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困于生计的辛亥首义伤军。既然黎元洪并非“不加援手”之人,那么,他究竟为辛亥首义伤军做过什么?他是如何抚恤辛亥首义伤军的?黎元洪尴尬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这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同时,本文将以此为中心,扩大论题的范围,论述黎元洪是如何抚恤辛亥首义伤亡军士的①。 一、黎元洪督鄂期间对辛亥首义伤亡军士的优恤 (一)设立毕血会,抚恤辛亥首义伤亡军士 在民国时期,毕血会亦称“鄂军毕血会”、“中华民国鄂军毕血会”[4]269、“铁血伤军毕血会”[5]209。它是民国元年成立的抚恤辛亥首义军士尤其是伤亡军士的组织。其第一任会长是蔡济民,副会长是王文锦、徐达明。 1.黎元洪下令设立毕血会。 有关毕血会的创立者,众说不一。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说法之一,毕血会是未得安顿的闲散辛亥首义军士自行组织的。如《武汉市志1980-2000》载武汉毕血会云:“1913年1月,由于黎元洪的大量裁军,许多参加辛亥武昌首义的官兵被迫退伍。这些人因谋生无路,对当局不满,于是在武汉集结数百人成立该团体。……黎元洪怕毕血团借故闹事,先是答允给9年恩饷,后采取镇压的手段于该年5月强行撤销。”[6]508《辛亥首义史》沿用了这种说法:“1913年春节期间,黎元洪又被乞丐团将揭竿而起的言传搅得惶惶如临大敌。起初,黎元洪大量裁军中,许多武昌起义的官兵被迫退伍。这些人因谋生无路,对当局不满,便在武汉集结为数百人的毕血会,逗留不去。黎元洪怕毕血会借故闹事,便答应给九年恩饷,要该会解散。”[7]357显然,这种说法始终将黎元洪置于被动及与毕血会完全对立的地位,与史实不符——关于此点,后文将有所论述。 说法之二,毕血会是民间组织、官府批准的团体。《辛亥革命辞典》中云,“民初湖北首义将士组织的团体,1912年春南北议和达成后,为安置解职军人,由黎元洪批准成立毕血会”[8]370。此说有一定的依据。因为“中华民国鄂军毕血会之关防”是“请大都督颁发”的[5]。但是这种说法,也有质疑之处:团体是相对于政府机关而言的,那么毕血会是民间团体吗? 说法之三,毕血会是黎元洪直接下令设立的。根据这种说法,毕血会是官方组织。《民立报》称:“武昌军政府各部办事诸人,多以意气用事,党派各分,攘权争利,无所不至。内务部之风潮正烈,而军务部之决裂又见。窥其大势,不弄至同归于尽不止。……是以外间有第二次革命之说。黎副总统因维持大局起见,诚恐闲散将士串同为患,将三十二标及三十一标(系由四川回鄂)一律改为近卫军,除饷银照发外,每名给予津贴五元。一面饬办毕血会,招集闲散将士,编选毕血士,约计千余人,妥为收留,以安其心。惟未能为之位置。二次革命之说,仍未稍息。又令三十二标及卅一标老军组织教导团,以示尊重之意。”[9]值得注意的是,《民立报》是党人所办的报纸,如果不是黎元洪下令所为,该报应该不会将优抚辛亥首义将士这样的好事,归结到他们并无多少好感的黎元洪头上去。 《申报》载:“鄂省起义后,有功将士至夥,虽练有八镇,犹不能安插无遗。是以黎副总统特创毕血会,召集赋闲之起义将士,优给薪饷,设馆招待,俾免鸟尽弓藏之叹,计收罗有一千余人,分为八区,聚集一处。”[10]所载可谓具体而详实:收罗的军士数量成规模——一千余人,分区而居,并且要“领饷”的,而且是“优饷”。这显然是黎元洪主动笼络诸辛亥首义军士的举措,是军政行为,不可能是民间性质的团体行为。如果是民间团体,这开支不菲的薪饷源自何处?《申报》另一则刊载毕血会布告的报道中,更明确地指称毕血会为“鄂军政府毕血会”[11]。并且,当时报章所载的这一说法在辛亥首义将士的事迹中,可以得到应证。《陈国桢事略》载,“旋因副总统体恤倡义志士流离失所,特仿美制,设立毕血会,委充带领招集同人,君即热心从事,广为搜罗,盖欲安抚众士之心也。迨该会改编两团,派君为第二团团长”[12]204~205。陈道行参与筹组毕血会,调查阵亡将士,招纳闲散军人,他曾被举为毕血会第二团团长并代理毕血会会长[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