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翠珍,赵国浩,山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赵国浩,山西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曹翠珍(1967-),女,山西神池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博士生,教授。 赵国浩(1958-),男,浙江东阳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财贸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导论证出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采用中国199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得出结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及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及上期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本期能源消费对上期能源消费的弹性大于对人均GDP的弹性;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与物流业发展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以保障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字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经济、环境”总体协调程度偏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并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汪小英等,2013),突出表现之一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不协调,这必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因而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阶段,未来经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发展。因此,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鲍健强等,2008),也是构建新一轮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物流过程中既包含价值的转移和实现,还包含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源转化,因此,它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刘龙政、潘照安,2012)。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很大,几乎影响到三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细分产业门类,其影响力已超过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仅次于第二产业,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门类(宋则、常东亮,2008)。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社会经济交易费用,而且能够加深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区域的现代物流与该区域的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张红波、彭焱,2009)。物流行业虽是能源消耗大户,但是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深化和细化分工,彻底改造生产流程,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节约能源消耗;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业的发展能带来知识转移和技术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厘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机理,可以为解决中国能源短缺、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选取的数据不同,或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Narayan等(2007)利用C7国家1972-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Balcilar等(2010)采用希腊1960-2004的时间序列数据却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一因果关系。Bellke等(2011)运用OECD国家1981-2007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赵进文和范继涛(2007)选取中国1953-2005年的数据,将非线性STR模型技术应用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性和阶段性特征。汪旭晖和刘勇(2007)研究表明:尽管在短期内中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长期来看二者存在着均衡关系,且存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齐绍洲等(2009)研究了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结论表明,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而齐绍洲和李锴(2010)关于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的分析则表明,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人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李鹏(2013)采用199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综上可见,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共识,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Klaus(2009)认为,一国的物流支出与国家财富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一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物流愈发成为提升财富的一种条件。Kisperska-Moron(1994)通过对波兰经济转型中经济与物流关系的研究,指出物流在经济转轨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Tavasszy等(2003)基于全球视角研究了贸易、物流、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高效率的运输与先进的物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关于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逐渐丰富。刘南和李燕(2007)以浙江省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发现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宋则和常东亮(2008)通过分析现代物流业各项投入产出指标和系数,揭示了现代物流业的产业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武志惠等(2008)采用Logistic模型确定了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圈物流业的单位增长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贡献。张红波和彭焱(2009)以长株潭地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郑新立(2011)指出,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现代流通业尤其是物流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物流发展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物流发展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已引发理论界与实业界的高度关注。杨志梁等(2009)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物流发展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刘龙政和潘照安(2012)认为,经济增长拉动了物流需求,而物流产业在需求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却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由于中国物流业作为一个大系统整合并快速发展只是发生在近十几年,受数据可得性与可靠性的制约,一些实证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如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问题,需要大样本时间序列数据支撑,但许多研究仅就十几年的数据分析长期均衡与协整问题,显然受到数据所限,结果难免饱受质疑。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是建立在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下所进行的验证,由于缺乏理论模型依据,因而出现各种分歧和争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应用经济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导论证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中国199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三大区域的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