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作 者:

作者简介:
池上新,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政治社会学、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等,福建 厦门 361005;吴迪,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新媒体等,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其政治社会化和改善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厦门大学在校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及其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分成“关注”、“表达”和“行动”3个因子,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对现实介入的程度”成反比;社会资本诸因素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体层次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其网络政治参与,而集体层次的“校园规范”和“一般信任”却不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此,在未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中有必要做理性与非理性之梳理。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字号: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网络的普及,政治参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扩展至网络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政治信息、在论坛上跟帖、参与网络调查、开设博客等方式来表达其对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意见,从而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将高校比喻为一个“小社会”并不为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对其同样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和特点是什么?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对其网络政治参与又有着怎样的影响?笔者以厦门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分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以理解为作为一般公民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参加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观点、从而影响政府决定或政治体系运行的活动[1]。这种参与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责任与政治功利并存[2]。一些人是为了实现某种理想,另一些人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进行参与。第二,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交织[3]。多数大学生能理性地表现政治态度和立场;但是一些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还较为感性,容易导致其政治认知直观化和表面化。第三,政治评价与政治选择疏离[4]。多数大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网络与民主的关系,但是具有相应政治评价的人并不都有相应的政治行为投入,即政治评价与政治行为相疏离。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大学生政治效能感越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反之亦然。”[5]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政治兴趣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另外,社会资本也可能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因素之一[7]。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是否也表现出如此趋势,有待研究验证。

       (一)研究假设

       网络社会具有双重性,既具有虚拟性,又具有实体性,是发生于虚拟空间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入实体社会中的那一部分①。因此,网络社会和实体社会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以往对于实体社会政治参与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政治参与有着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作用[8]。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思想活跃的群体,正成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之一。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认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与其社会资本占有量有关,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占有的社会资本越充足,网络政治参与越活跃。

       (二)问卷收集与样本概况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始于2013年12月,首先从厦门大学随机抽取9个学院;然后从中随机抽取6个系;最后从这6个系中等比例各抽取50名学生,共计300名。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37份,有效问卷率为79%。此次调查男生占45.2%,女生占54.8%,大致符合厦门大学男女生比例;汉族占总体88.3%;非党员占总体8.3%;没有宗教信仰的占总体90.8%;农村户籍的占23%,城市户籍的占77%;专业为社科类占12.6%,经管类占20.1%,理工类占30.5%,人文类占26.8%,艺术类占10%;平均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占1.7%,500-1000元的占28.9%,1000-1500元的占45.6%,1500-2000元的占13.8%,2000元及以上的占10%。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构成

       本研究共列举9个项目测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其答案分为“从不”、“偶尔”、“经常”3个等级,依次由低到高赋值1-3分。由表1均值分析可以看出,“在网上浏览政治信息的频率”、“在网上关注厦门‘钓鱼岛’报道”的均值较大,分别为2.56和2.40,而“在网络上发起现实政治运动”、“就某些政治议题呼吁网友参与”的均值最低,分别为1.38和1.14,其余选项的均值在1.5左右。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主成分法对这9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共提取了3个因子。根据因子负载,将这些因子分别命名为:“关注因子”、“表达因子”、“行动因子”。其中“关注因子”包含“在网上浏览政治信息的频率”、“在网上关注厦门‘钓鱼岛’报道”和“在网上关注‘十八大’的信息”;“表达因子”包含“在网上转发与政治有关的信息”、“在网上发表与政治有关的言论”、“在网上讨论与政治有关的话题”和“参加网上政治讨论小组或团体”;“行动因子”包含“就某些政治议题呼吁网友参与”和“在网络上发起现实政治运动”(见表1)。

      

       不难发现,这9个项目是一个政治参与逐渐强化的过程。我们发现关注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均值最高,在2.05-2.56之间;其次为表达因子,均值在1.29-1.64之间;最后是行动因子,均值为1.38和1.14。这说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是:以关注性为主,表达性次之,而真正转化为行动的很少。从在网络上浏览政治信息,到发表政治方面的言论,再到发起现实政治运动,这是一个对现实介入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通过均值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与“对现实的介入程度”成负相关,即随着对现实介入程度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变低。究其原因,大学生作为尚未卷入社会资源分配的“政治人”,对政治决策的资源分配功能缺乏理性认识,在理性选择原则作用下,以网络为娱乐、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更符合其利益需求,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比较低,属于活跃而沉默的观察者。

       三、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些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和齐美尔的“互惠交换”。自“社会资本”被引入学术研究以来,它表现出的强大解释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研究采用美国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的定义,即“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9]。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校园内的规范以及社会信任3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