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4-08。 doi:10.11820/dlkxjz.2014.10.0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脆弱性术语早期多用于自然灾害研究,目前已扩展至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科学、公共健康等多个领域,并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程度、机理与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科学知识体系(史培军等,2006;李鹤等,2011)。从当前国内外研究来看,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脆弱性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扰动下系统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和脆弱程度,研究重点集中在风险和脆弱性区域的分布、形成原因和过程,脆弱性的评价与测度,典型脆弱性区域的环境问题以及降低脆弱性的对策等(Uitto,1998;Wickham et al,2000;刘燕华等,2001;Füssel et al,2006)。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运用自然—社会系统综合的方式理解脆弱性,认为脆弱性是代表着人与环境综合研究的概念集群(Newell et al,2005)。除了环境变化等外部扰动因素,也开始关注“哪些人在脆弱性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哪些因素使得脆弱性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被减缓或加剧?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适应能力的社会?”(Turner,Matsond et al,2003),并由此出现了融合自然、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特征的人—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脆弱性概念。研究重点从单纯的自然系统脆弱性演化为以人和社会为中心,注重人和社会在脆弱性的形成以及降低脆弱性中的作用,并将人与社会的主动适应性作为脆弱性评价的核心问题(Eakin et al,2006)。在探讨脆弱性发生机理过程中,不仅考虑外部扰动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而且还将脆弱性看作是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先天不稳定性和敏感性所致(如贫困、不平等、边缘化、社会剥夺、社会排斥等)(Cutter,2003),关注于识别社会中最脆弱群体,侧重探讨导致人类社会容易受到损害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以及提高社会系统适应力与恢复力的人文机制和对策(Adrianto et al,2002;Galea et al,2005;张平宇等,2011)。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社会脆弱性的概念,社会系统的脆弱性研究逐渐成为脆弱性科学领域的新热点。 由于社会脆弱性研究刚刚兴起,相关概念、分析框架和评价方法尚存在较多争议。例如,由于学者对社会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差异较大;长期以来脆弱性研究主要关注物质环境,社会群体、组织与制度等社会层面的脆弱性特征被忽视;由于社会脆弱性较难量化,相应的评价方法仍显滞后,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合理。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梳理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与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社会脆弱性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和深化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为降低社会脆弱性,提高社会适应力与恢复力,促进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社会脆弱性概念与内涵 社会脆弱性概念是在脆弱性概念基础上形成的。脆弱性一词原指“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该术语现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对脆弱性的理解不同,脆弱性定义的表述差异也较大。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脆弱性定义,如Turner,Kasperson等(2003)认为脆弱性是暴露于风险、扰动或压力下的系统(子系统、系统组分)可能遭受的损害程度;Adger(2006)将脆弱性定义为暴露于环境或社会变化中的系统,因缺乏适应能力而对变化造成的损害敏感的状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的评估报告中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容易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影响或者无法应对其不良影响的程度,是系统外在气候变化的特征、强度和速率、敏感性与适应性的函数;联合国减灾战略(UN/ISDR,2004)提出脆弱性是由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及过程共同决定的系统对各种胁迫的易损性,是系统的内在属性。 传统的脆弱性研究更多关注风险或灾难的特征和结构属性及其导致的生物物理损失。20世纪末,研究者开始关注灾难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灾难后果在社会群体及其居住空间中的不均衡分布,相关学者提出了脆弱性的社会维度研究,使得社会脆弱性术语得到广泛应用。脆弱性概念中暴露于风险中的对象是一个多维复杂系统,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社会脆弱性概念则明确了人口和社会系统是风险事件中被关注的主要对象,即谁处于风险之中及其可能遭受的损失或伤害程度有多大。社会脆弱性概念倾向于构建这样一种逻辑,即:暴露在风险区域内的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风险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这取决于不同人群的应对能力,如穷人、儿童、老年人、少数族裔和残疾人等往往是更加脆弱的社会群体,因为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特征而缺乏对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在遭受灾难后,又缺乏必要的知识、社会和政治等资源,难以从灾害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