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穗港经济社会合作前景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莫复溥 广州市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原文出处:
探求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穗港两地的经济社会合作前景如何?有关人士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穗港两地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将会以金融为主导,实行高科技工业、基建项目和房地产业的合作开发,并以人才交流为核心开展多元化交流,以此促进相关的各类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功能互补和全方位合作的格局,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只要两地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加强合作,互相协调和紧密衔接,必将大大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

      穗港经济唇齿相依

      广州和香港向来有着极为密切的人缘地缘关系。自从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广州,更以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充裕而又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港商前来投资。他们先是在广州办起了从事饮食服务业的宾馆、酒店,继而许多从事制造业的厂商陆续将生产工序迁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市镇,一些有远见、有魄力的港商还投资参与广州的基建项目,近年来,高新科技项目又成为港商、台商和外商的投资热点。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至1997年4月底,广州共签订了利用外资合同28950项,合同外资金额35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47亿美元。其中港商的投资项目和金额都占了八成左右。港商在广州的投资,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而且港商自身也从投资中得到了可观的回报。不少港商所办企业的生产总值和利润都以两位数增长,其发展速度是在香港设厂时无法比拟的。

      穗港两地之间的投资是双向的。广州在香港兴办的中资企业,虽然只有十多年时间,但在香港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广州市的驻港中资企业已有60多个,其中广州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越秀集团,仅只10年,资产便从不到4000万港元,迅猛增加到200亿港元。由越秀集团控股的越秀投资有限公司、越秀交通有限公司和骏威有限公司以及由广州市驻港另一家中资企业——越信隆控股的华凌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先后成功地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集资。这对融通国际资金支持广州市的经济建设,对繁荣香港的金融市场,都起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穗港两地经济已形成互利互补,共存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的关系。

      两地经济合作将以金融为主导

      广州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量引进外资,缓解了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初期至1996年底,广州实际利用外资113.21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938.5亿元。而1980年,广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7.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9.96亿元。18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当于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6.3倍,固定资产的94.2倍。根据广州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全市走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是: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地区。为此,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大、质量好、水平高的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和建立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现在到下世纪初,广州城市建设就需要600至650亿人民币的资金。仅新立项的广州新机场第一期工程就需150亿元人民币,与之相连的50公里高速公路也需1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中有四成需对外融资。为此,广州市提出要大力拓展利用外资的空间,采取直接利用外资、间接利用外资、境外企业融资、三来一补、租赁等办法,做到多管齐下。而引进外资的首选地,当然是和广州有着人缘、地缘关系以及经济合作关系密切的香港。

      香港是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它的金融体系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1996年底为止,香港共有持牌银行182间,除了31间在本地注册外,大部分是境外注册的外资银行。世界上居于前列的100间银行有80间在香港经营业务。各持牌银行在香港开设分行共1476间,外国银行还设有157间代表办事处。由于在香港的外资银行众多,而且多数只经营贷款业务而没有储蓄业务,加上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只要有利可图,国际资金便会流入香港。因此香港银行的贷垫款比存款还多。1996年,银行业存款总额为24333亿港元,但贷垫款总额高达39132亿港元,比存款额多14799亿港元。在香港银行的贷垫款中,有2.09亿港元是贷给内地以及亚太地区的企业和基建项目的。1996年由香港企业、银行借贷及担保,透过银团贷款或项目融资方式集资额达2490亿港元,比上一年增加48%。1980年至1996年底,香港金融机构对内地金融机构债权达3000亿港元,平均每年增加30%。由于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融通国际资金的优势,因此内地各省、市都十分注意利用香港的信贷市场融资,广州也不例外。

      香港是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股票市值在世界排名第八。到1997年6月27日为止,经香港联合交易所批准的上市公司有620家,总市值约4.2万亿港元。1970年,香港股市全年成交量才60亿港元,1990年为2887亿,到1996年,全年成交量已高达14123亿港元,平均每个交易日成交56.72亿港元。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银行存款总额还高。

      内地的国有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1992年前基本上是没有在香港股市上市集资的。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以后,各级领导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人们逐步认识到,将企业和项目拿到香港股市上市,进行资产经营,通过香港融集国际资金,是壮大企业和发展内地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于是内地一些有实力、业绩好和符合香港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便纷纷申请在香港上市。至1997年6月27日为止,在香港发行H股的内地国有企业已有32间,总市值逾580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值的1.4%。上市的驻港中资企业已超过50间,总市值为5400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左右。在广州市的企业中,经国务院证监会批准,在香港上市的部属国有企业有“广船国际”、“广深铁路”两间;经香港联交所批准上市的驻港中资企业有越秀集团属下的“越秀投资”、“越秀交通”、“骏威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属下的“华凌集团”四间。这些企业在香港上市后,可以按照香港金融业的游戏规则,除了在股市集资外,还可以在注入某些优质项目增强实力之后,通过发行新股、可换股债券、认股权证,将其中一些项目分拆上市,或到海外一些城市的股市进行第二上市,以多种资产经营手法,不断进行集资。越秀公司在1985年开办时,资产不到4000万港元,当时还不具备上市条件,只能通过香港信贷市场的贷款开拓业务。到1991年,资产达到33亿港元。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及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筹组集团企业,将属下三间房地产公司筹组成“越秀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并采取发行可换股债券和新股、收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交通项目分拆上市等资产经营手法,使越秀集团的总资产增加至200亿港元。由于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香港以至海外的证券市场不断集资,加之上市公司在透明度和商誉提高之后,可以得到银行的信任从而能获得更多贷款,广州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越秀集团作为广州市融通国际资金的重要通道。为此,该集团和由广州市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控股的华凌集团,近年正根据这一要求,为广州的经济建设不断筹集更多的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