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浦东建“经济使馆”

——经贸界人士认为,对提高我国招商引资的质量将起到有益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经济参考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报讯(记者谢金虎 张持坚)德国最近在上海宣布,决定投资六七千万美元,在浦东建一个由政府管理的类似“经济使馆”的机构,以便更好地为愿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中小企业服务。这一举措使我国经贸界人士很受启发,他们认为,外国“经济使馆”的介入,对帮助我们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加快招商引资的进程,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德国决定设立的这一机构名叫“新德意志中心”。在此之前,他们于去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校园内设立了一个小规模的“中心”进行探路。据了解,他们设立“中心”的原因,是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的市场对德国企业家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但是,真要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又感到很困难,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工作很难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力强的大公司如西门子等,有能力独自对中国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不失时机地和有效地抓住了机遇,打了进来,并取得良好的业绩;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独自搞这样的调查研究,委托别人搞又不放心,怕受骗上当,结果是,虽想到中国来发展,但很难迈开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为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服务的德国“中心”成立了。

      这个“中心”由政府管理,不以赢利为目的,向进入“中心”的客户提供从市场咨询、秘书翻译、谈判展览到办公用房的成套服务。这样,“中心”就像设在中国的“德国之家”,一成立就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中心”在同济大学租了50间办公室,时间不长就有45家企业进入,其中10家企业已在“中心”的帮助下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地区投资或合资开设了工厂,并投入了生产。由于有政府领路,服务周到,各方面都有可靠的保障,令中小企业放心,因此申请进入“中心”的中小企业日益增多,设在同济大学的小“中心”不够用了,于是,他们出资在浦东购得了一块3.5万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并定于明年4月开工,1999年底完工,兴建五万平方米含办公、车间、培训基地、展示厅、餐馆、商场等一应俱全的建筑群,届时可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到“中心”落户,并通过“中心”进入中国市场。

      “中心”的操办也颇具特色。它由政府管理,但具体筹建和日常工作由德国著名的巴伐利亚州银行负责,这主要是因为这家银行有实力,信誉好,能给予“中心”以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这家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承担这项工作,虽不能从中赢利,但能有效地扩大该行在中国(也包括在德国)的影响,有利于该行在中国业务的开展。

      具体负责引进和接洽德国“中心”的浦东新区管委会,对德国政府的这一举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一般都占到90%以上,他们机制灵活,又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张业务的欲望强烈,而中国往往是他们的首选目标。中国市场需要国外大公司、大企业的介入,也需要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因为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更新换代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相互了解不多,再加上中小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到国外投资虽有积极性但又往往很慎重,因此成功率不是很高。德国“中心”的建立,使问题的解决有了有效的途径,这等于在德国中小企业和中国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今后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为“中心”服务,和“中心”合作,“中心”将我们的服务和合作“消化”后,再去引导他们国家的中小企业,这样,双方合作的成功率和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

      浦东新区管委会的工作和认识,得到经贸界人士和专家的普遍赞赏。他们建议,我国各地在引进国外项目和企业的同时,应注意引进“经济使馆”一类的机构,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我国招商引资的工作更加有序、规范和健康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