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创经济特区的新优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景贵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

原文出处:
市场经济导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关于经济特区要不要“特”、应不应该继续“特”、如何继续“特”的争论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从地方民众到中央高层,都对这场争论极为重视。特别是,到1995年底中央确定的给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基本到期,也就是说,从1996年开始,许多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靠优惠政策启动和起家的经济特区怎么办?经济特区怎样“特”下去?下一步如何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些探讨。

      一、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80年中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7年来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而优惠的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有力地推进了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出口创汇的“基地”,对外联系的“桥梁”和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体制建设上,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认识上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改革中看到希望,并能以特区的改革带动全国的改革,以特区的开放带动全国的开放,以特区的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和内引外联、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特区的超前改革与试验加大了特区经济结构的外向度,提高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增强了特区创新体制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1.特区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其经济保持了持续17年的高速增长。1994年五个经济特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4亿元,比1980年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26%;财政收入也增长迅速,1995年五个经济特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共计148.3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特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特区刚建立时都没有什么现代工业,但到1994年五个经济特区完成工业产值1154亿元,比1980年增长35倍,并且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所有制形式以外资企业为主,所生产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主要产业有电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3.特区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1994年五个特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5%,比1980年增长了175倍,其中,出口额为270亿美元,进口额为259亿美元,贸易顺差11亿美元。到1994年底五个经济特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600个,协议利用外资4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3.4%、14.8%和19.8%。可见,特区经济的外向度较高、成份较大。

      4.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一方面,特区凭借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特区本着特事特办、新办、快办的原则,紧紧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根本目标,敢闻敢冒敢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试验,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特区制定的改革举措经不断总结和完善,成为全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

      5.经济特区的带动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经济特区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带动和辐射作用。(1)特区向中央和省财政上交的各类税费逐年增加。(2)为解决我国尚存的6500万人的温饱问题,带动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特区通过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口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特区企业以参股、控股、租赁、合作等形式,向内地投资已超过1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4)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内地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这些劳动力又通过资金回流、技术回流和管理经济回流等方式来示范、带动并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并未终结

      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它不仅面临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如保持经济不断增长、消除通货膨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使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面临着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艰难任务,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加入国际经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一切都意味着改革的历史任务将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始终。

      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的改革。苏东的改革是激进改革、休克疗法方式,它以放开价格、实行私有化和紧缩银根为主要内容,这种改革虽在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大部分苏东国家特别是在独联体国家却引起了恶性通货膨胀、生产急剧下降、人们生活水平普遍降低、大量失业和猖狂犯罪。这种改革方式即使适应于东欧的具体国情,但它肯定是不适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需要的。因而,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逐步过渡方式。既然中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且要保证改革不走弯路、稳获成功,就需要有经济特区来不断进行体制的超前改革与试验,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开辟对外联系的新渠道,总结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摸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办法,通过不断改革、不断试验、不断总结和不断修正,将经济特区的改革经验和举措不断推向全国各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不断提供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思路和模式。因此,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并未终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