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批准的全国52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苏州高新区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目前,区内已进入50余家跨国公司、260 多个引进项目,累计利用外资达12.3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1996年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市区的22.32%。 苏州高新区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之后,面临的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创业。我们认为,苏州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又是区别于第一次创业的一个重要阶段。内涵是:其实质是一种战略转移。即由初创时期主要以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来招商引资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功能发展和软硬环境建设来吸引项目、资金和人才,建立高新区赖以长期发展的“聚集效应”;由依赖招商引资的数量型发展逐步转移到主体发展和依靠自身的孵化、创新功能的质量型发展上来,加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主要以自身开发为主逐步转移到更大区域的联动开发,形成高新区的规模效应和功能互补格局。其重点是功能开发。即探索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集聚扩散功能;消化、孵化国际先进技术,提供先进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优化的辐射带动功能;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通行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接轨的创新示范功能;与古城协调联动的国际化城市功能。其核心是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方式、增强外向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导向和推动作用。 苏州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必须把握以下四个重要环节。 一是加快由裂变走向聚变,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的组合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众多类型的开发区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裂变现象,我们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突出苏州高新区的主体地位,推进高新区形成规模和走向聚变。我们认为,这既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合理,带动其它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关键还在于可以在新的层次上扩大苏州高新区的能量和规模,形成新的组合优势。其组合形式可以按产业分工建立苏州高新区的配套区,实行政策共用,利益共享,互补联动,整体发展;可以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一区多园”模式,带动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和发展。我们觉得,苏州高新区周围的浒墅关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无论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分工上,都与苏州高新区形成了一定的互补联动之势,以高新区为龙头统一规划,实行结构重组、形成规模是比较可行的,这样既可以更高层次地发挥浒墅关特有的交通、仓储优势和吴江的产业优势,又使苏州高新区在功能结构上趋向合理并得到扩充。区内企业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微观基础,同样需要由裂变走向聚变。我们认为,可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科技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培植其成为产权制度股份化、资金筹集多元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科研生产一体化、经营管理国际化的现代大型企业,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实行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最佳组合,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主力军。 二是积极实施东西联动,形成富有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优势。我们认为,东西联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东西联动,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具体化,要使苏州高新区迈向更高层次,必须加强在本区域内使之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政策和产业功能等方面的联合与衔接,形成与园区的联动机制,从而在整体上形成苏州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目前高新区的项目审批权限在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新、大的外资项目的加快落户,而园区则具有“自行审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需国家平衡资金和外汇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这一政策,对此,应加强研究政策共享的有关问题,对符合高新区发展方向、与园区项目互补的项目,可由园区凭高新区审批的合同、章程,颁发批准证书,领取工商执照,或授权高新区共享这一政策。所谓广义的东西联动,就是跳出苏州区域,把苏州高新区摆到包括上海浦东以及宁苏锡常这个大区域中确定协同发展策略。我们认为,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到目前阶段,需要对其作理性的更大范围的思考,确定主导型新兴产业和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在东西联动中走出产业趋同。一方面,上海浦东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和优势,苏州与上海又具有区位、地理之便,客观上构成了一个梯度结构,这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苏州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中既要避其锋芒,又可接受辐射,重在打好结构差、区位差,在联动中寻求区域分工、产业配套等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沪宁高速公路的开通,宁苏锡常的空间距离拉近,由于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四家高新区的发展趋势必将在客观上形成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既有竞争又有联合的开放型技术经济网络,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在互相作用中实施重点引进高科技、高关联度项目的引资策略,加快壮大苏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规模和特色优势。 三是努力推进内外共建,形成高层次的集结力和扩张力。事实证明,高新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自身是否具有吸引外资、技术、人才的集结力,是否具有孵化、创新、辐射高新技术的扩张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与高新区形态的开发和创新功能的开发具有直接联系。毫无疑问,苏州高新区经过六年的开发建设,应该说,在形态开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创新功能的开发上也迈开了步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认为,在众多的高新区普遍提出由形态开发转到功能开发的情况下,苏州高新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形态与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互补的,面对二次创业的战略任务和要求,苏州高新区的思路应该是形态开发求完善,功能开发求突破。从高新区的整体看,形态开发是外在的,功能开发是内在的;从高新区与全市的关系看,也是一种内外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一种内外共建、突出重点的战略方针。在形态开发上,借鉴、吸收新加坡城市规划经验,按照第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完善高新区的总体规划,并以此为龙头,提高水、电、气等源头工程建设的水平,推进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完善各项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加快推进全市金融中心在区内的形成,创造条件争取外资银行进区设立办事机构,形成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富有特色的商贸业,加快推进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建设,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区内人气、人流的形成。在功能开发上,必须突出创新功能这一重点。全面推进创业服务中心和亚太科技工业园建设是增强高新区创新功能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联合,推进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共建实验室,完善高新区创新功能的“硬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高新区人才库,构筑大范围人才信息网络,高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完善高新区创新功能的“软件”。从而形成以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科技项目开发与创新的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高新区的科研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