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造就了虹桥开发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德茂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
上海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虹桥,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相传很久以前,黄浦江支流蒲汇塘边上有个集镇,两岸居民走动起来都是靠船摆渡,后来,有人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大大方便了两岸百姓。令人称奇的是,雨后初霁,站在桥上的人突然见到长虹贯日,如同一座色彩斑斓的彩桥通向天外。从此,上海就有了“虹桥”这个地名。

      若干年来,人们常常感叹:世界闻名的“大上海”,现在变老了、变小了,公用设施陈旧、交通拥挤,办公、旅游居住以及商贸活动场所十分紧缺。不知名的“虹桥”当然也成了几百年来未开垦的处女地。

      如何焕发青春,重振雄风,使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便成了各方面关注的热门话题,上海市政府为此采取了多种对策。对策之一是在市中心外开辟新区。1982年10月,市政府就作出决定:开辟虹桥新区。1984年5 月批准了虹桥新区详细规划,1986年9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定名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务院在批准建立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就确认,它具有对外经济中心的特征,这个鲜明的个性,在中国沿海3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里规划以外贸活动场所为主体,建造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展览中心、世界贸易商城及高层综合办公楼、高层宾馆饭店、高层公寓等20多幢大楼,另有商业、文体娱乐等综合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外国驻沪领事馆区,建造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全部建成投资总额约20亿美元。它集展览展销、洽谈交易、办公、旅游居住于一体,使之成为上海对外活动的一个中心和窗口。

      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宏伟的规划蓝图上,我们看到这块宝地方圆65.2公顷。它东起中山西路,西至古北路,北临仙霞路,南界虹桥路,距虹桥国际机场5.5公里,离市中心人民广场6.5公里,横贯开发区东西的延安西路,是从虹桥国际机场进入市中心的必经之路,规划兴建的第二期地铁将通过开发区,并在开发区旁设立地铁站,这里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十分方便,“前迎天下飞来客,后接水陆两路人”。

      今天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人们誉为“上海的绿宝石”和“风水宝地”。一幢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争奇斗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绽苞飘香,引得各路客商纷至沓来。国内外大型展览展销商品交易会一个接着一个,真可谓车水马龙,万商云集。国内外知名商社纷纷在这里立业安家,写字楼爆满,已难觅插针之地。宾馆饭店开租率节节上升,经常客满。高级公寓、别墅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形势十分喜人。它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飞来宝”,而是在神州大地的改革大潮中凝结的智慧之晶。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要20亿美元,他们没有一分线,怎么办?一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二靠借鸡生蛋,主要走了三步:第一步,1983年6月成立了市政府直属国营企业上海闵行、虹桥开发公司, 向银行借贷3500万人民币。要实现开发区的宏伟蓝图,3500万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第二步,虹桥开发区分为三个区,主体项目都在第一区,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开发指导思想,重点开发第一区。第一区地名叫“马家角”,据历史记载,在三百多年前,湖南洞庭湖人马氏首先迁入此地,以后此地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马家角”。开发前,此地有700多户居民,26 家单位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比较落后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有一个教堂、3个猪棚、4只粪坑、20个养鸡场、8条羊肠小道、18条小河、56块农田……杂草丛生、杂乱无章。 要开发这块地谈何容易,最要紧的是手中无钱。他们一面抓前期准备工作,一面抓紧引进海外资金,积极联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与港澳中银集团的五家成员行商定进行合资开发。1984年12月31日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了由三方合资组建的上海虹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负责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合资公司的成立,使注册资本翻了一番达7000万人民币,这样既增强了公司的实力,又解决了首期开发的资金难题。从此“马家角”这片沉睡的土地开始有了新的生机,经过征地——动迁——“七通一平”:区内主干道及支路的地下各种管线全部铺设完毕,道路全部环通。区外仙霞路、古北路、虹桥路也拓宽一新,新建了一个日处理7.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个规模为40000门程控电话的电话局,以及三个35万伏一个11万伏的变电站。从1985年下半年起,已正式对外提供建设用地。为引进项目和楼宇建筑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第三步,引进外资滚动开发。第一,引进外资,合资、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在引进外资项目中,他们坚持“讲信誉、讲服务、讲效率、讲效益”,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程序,重视以法办事,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因此,谈成的项目基础比较扎实。开发区除原有的二个国营项目外,所立的全部属于“三资”项目,外资比例占总投资额50%以上。而且引进的项目几乎都是数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其中引进的“三资”项目主体项目有:中日合资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大厦,39层,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投资总额9800万美元,已于1991 年年初竣工开业,该大厦是目前中国集展览、洽谈、办公、居住为一体的最现代化的大厦。几年来,中国羽绒制品、中国地毯、中国五金交电等出口商品交易会都在这里举行,成交额每年都达几亿美元,来自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著名大公司都捷足先登,在内设立了贸易机构。沪港合资的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300万人民币, 1992年2月竣工后, 华东商品交易会“三资”企业馆和技术出口馆在这里举行,目前,它已举办了20多个大型国际国内商品展览会。为强化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贸中心功能,吸引外资、筹划兴建中国最大的展览展销中心——上海世界贸易商城,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 亿元。1992年9月香港华欣大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欣伯一行来到上海, 签署了投资合同,1993年12月动工兴建,目前即将全面建成。1997年华东交易会和法国博览会就在此举行,反响强烈,受到中外客商青睐。这个项目建成后,提供了能吸引和组织客商常年展览展销、业务洽谈、采购成交的大型贸易活动场所。这对于推动和扩大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充分利用上海及开发区的设施和条件,发展和繁荣上海的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