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价值哲学:从价值判断出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志海,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价值判断是价值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原子性和复合性两大类。原子性价值判断具有简单明晰性,是复合性价值判断的来源。伦理规范无判断之义和判断形式,不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无规范之义和规范形式,不具有规范性。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一种类型,语法形式是S is P,适用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应当句仅是伦理规范的语法形式。价值哲学的问题体系是:价值判断的含义、形式和形成规则,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价值判断推理规则,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和道德判断的关系等。运思路径是:事实判断(+心理意向+价值判断标准)→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行为意向)→伦理规范(+伦理判断标准)→伦理判断(+道德判断标准)→道德判断。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1-0024-11

       一、“价值判断”内涵与外延的冲突

       长期以来,价值哲学都认为价值判断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如何理解价值判断对价值哲学,乃至伦理学、道德学和所有社会科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发现,人们对价值判断的理解存在着诸多根本性问题,且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价值研究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无法突破①。比如,目前各种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一致,外延远远超出内涵所限定的范围。“价值判断”的中心词是“判断”,而被认为是价值判断主要形态的伦理规范却无“判断”之义。无论人们把“价值”定义为客体(或客体的属性)或主体(或主体的需要),还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其中都不包含任何对人的意向和行为的规范性内涵,但人们却都认定“价值”是规范性的,将伦理规范视为价值判断的主要形态。比如,冯平虽然指出“价值判断是评价活动的一种结果,它是评价主体根据价值主体的需要,衡量价值客体是否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的一种判断”,但在这同一篇论文中,她关心的价值判断却主要是伦理规范和道德判断,通篇反驳的对象也主要是关于伦理规范和道德判断的论述②。这些所谓的“价值判断”并不包含在“价值判断”的定义中,“价值判断”失去内涵的同一性。孙伟平在《价值哲学方法论》中给价值下了一个与李德顺很接近的③定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目的、需要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需要、能力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动态关系。”④这个定义中也不包含对人们意向、行为的任何规范性、指导性含义,但他在同一本书中却把“价值”分为评价价值和规范价值,将“价值判断”分为评价判断和规范判断⑤,“规范性”内涵也被悄悄地加入到“价值”和“价值判断”的外延中,同时,整本书对话的主要人物和论题也都是伦理学家及伦理规范和道德判断问题,“价值”和“价值判断”内涵也失去同一性。

       上述情况表明:要么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判断”的定义跑题了,要么是价值研究的对象跑题了。无论是哪个跑题了,都表明整个价值研究处于混乱状态。这只是目前价值研究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如果这些问题不被正确地描述出来、其发生的原因不被清晰地揭示出来,价值哲学研究就不可能走出混乱状态,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也都不可能走出混乱和停滞状态。本文试图通过语言逻辑分析和现实生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梳理出来,为下一步更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开辟道路。

       价值研究之所以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与其没有找准并牢牢把握住清晰、简单、可经验的研究对象有关。受数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启发,我们认为首先确认价值哲学最简单的研究对象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是极为重要的,这个对象和起点就是原子性价值判断(相对于逻辑学的原子命题)。从对原子性价值判断的研究出发,整个价值思维的脉络将层层展现出来,价值哲学的问题体系和演绎路径也将展现出来,简单而清晰。所以,本文就从对原子性价值判断和复合性价值判断的区分开始。

       二、原子性价值判断和复合性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的人每天都在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价值研究的实践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价值研究必将迷失方向。江传月认为:“中国价值哲学研究者总希望先啃掉价值的本质这么一个硬骨头,但观点虽然众多,实质进展却相当缓慢。我们不能让‘价值的本质’这个拦路虎阻挡理论研究的去路,为此,我们不如从分析价值判断人手,把它作为价值论研究的切入点——它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因为价值与价值判断是紧密关联的,而我们每天都在作价值判断。”⑥所谓价值判断就是人们对某物的价值进行的判断或断言,价值判断用语句表达出来就是价值命题⑦。所谓价值研究就是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研究,它可以是实证性研究,即价值科学研究,比如收集、整理已经存在的价值判断,或生产新的价值判断;也可以是对价值判断的抽象的、普遍的哲学性研究,即价值判断的元理论研究或价值哲学的元理论研究。

       目前,价值哲学在价值判断上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区分开来,让人们认识到价值判断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这项工作已经完成,表现为价值判断的存在和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个工作相对比较简单,靠经验和简单的逻辑思维就能解决。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还尚未梳理清楚,这需要非常复杂的逻辑思维才能解决。二是价值判断的形成机制。目前人们主要从实践需要和评价性认识的角度来解释价值判断的形成机制,需要是动力,评价是生产方式。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大多数是正确的,但还不够精细和深入。我们认为,价值判断形成机制的研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简单价值判断的形成机制,二是复合价值判断的形成机制。关于价值判断真假判断标准和推理规则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议论阶段,没有形成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简单价值判断就是原子性价值判断,如果以语句的方式陈述出来就是原子性价值命题。本文是以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价值命题为研究对象的,但为了尊重习惯,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继续称其为价值判断。这类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直接经验性。“这朵花是美的”、“这碗水能解渴”等都是原子性价值判断。因为美和解渴都是我们都能够直接感知的,3岁儿童都能理解并能对其真假做出判断,所以原子性价值判断与逻辑学上的原子命题一样是可直接感知的,具有简单性和清晰性,符合笛卡尔的“清晰明白”的真理标准,可以根据经验直接判断它的真假。原子性价值判断既是形成复合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判断复合价值判断真假的前提。

相关文章: